云从谋攻AI:上策自救、中策自保、下策对战

资讯 2年前
2.01K
云从谋攻AI:上策自救、中策自保、下策对战

据IDC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收入将达到432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包括软件、硬件和服务方面。预计2023年将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AI市场的潜力不断释放,对此虎视眈眈的不再只有AI四小龙(指云从、商汤、依图、旷视),还有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各大企业。

目前这些互联网巨头们也在AI赛道上发力,盘算着弯道超车。面对“外来者”的挑战,大部分AI“原住民”已进入筹谋抗敌状态,紧赶慢赶地加固自家的防御墙。

作为四小龙中最晚成立的云从科技,一方面相比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没有很成熟的运营经验,一方面在业内对比商汤、依图、旷视三家的技术,其所占的优势还不足与它们拉大差距。因此,云从科技正在探索相对恰当的博弈方法,在加强对外竞争实力的同时稳住自己的发展根基。

云从谋攻AI:上策自救、中策自保、下策对战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上策:加速上市,谋划自救

在2021年的AI产业上市浪潮中,似乎没有谁能过得很平坦。

拿AI四小龙的IPO历程来说。原本想要冲刺的“AI第一股”的依图科技,在历经两次审议中止之后,最终主动撤回IPO申请;旷视折戟港股市场转战科创板,至今注册申请仍处于中止状态;“四小龙一哥”商汤科技的上市计划也曾因美国制裁频频受阻;云从科技也是经历过两轮问询,期间一度被中止上市。

尽管如此,AI企业对上市势在必行的念头也不曾消减半分。众所周知,大部分AI企业除了难以扭转的亏损问题外,还面临着技术、产品商业化效果不佳的困境,造血能力低下,资金问题日渐突出,上市吸金无疑成为了能解此燃眉之急的最佳途径。对此,云从科技亦是感同身受。

在云从科技最新招股书中可见,其近三年来的账面数据并不乐观。2019至2021年云从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4亿元和10.7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92亿元、-8.43亿元和-6.64亿元。三年亏损20亿元,云从科技的盈利能力明显不足,一旦资本丧失耐心,云从科技或会迎来溃败。

毫无疑问,云从科技的当务之急还是上市输血续命。一来证明自己的长线价值,增强资本对企业的好感度,助力企业更快镀金;二来缓解资金压力,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加大自身护城河。

随着同行的商汤科技去年成功赴港上市,身价大涨之后,资本对于AI企业踏上资本市场的征途也充满了期待。可喜的是,2022年4月6日,云从科技获证监会批复同意其在科创板上市的注册申请,这意味着云从距离真正上市仅有一步之遥。

不过从实际情况考虑,云从科技还未形成碾压其他实力对手的优势,竞争底气尚且不足,所以即便是上市成功,也不能保证云从科技的未来能够顺风顺水。

中策:构筑壁垒,力求自保

现今,各路AI玩家贴身肉搏,不断加紧研发,行业内卷严重。因此,云从科技也有意识地构筑自己的竞争壁垒。

首先,在技术层面。目前,AI四小龙在技术上都有各自相对擅长的领域。旷视科技专注打造智能物联网系统,商汤科技自主研发并建立深度学习平台和超算中心,依图科技大力加码芯片技术与算法技术,云从科技则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上发力。

四小龙虽然各自技术迥异,但实际上抢占的是同一批客户,所以云从科技更加迫切于从中脱颖而出。至于具体策略,云从还是着重于发挥企业优势部分,围绕感知、认知、决策的技术闭环不断升级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针对效率提升和用户体验进行优化。

其次,在场景层面。具备强大的场景落地能力是AI企业重要的竞争优势,也是形成商业壁垒的重要“必杀技”,就现在看来,云从科技在诸多行业场景的落地上已逐步垒起城墙。

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云从科技在金融领域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100家机构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在治理领域,其服务已渗透至全国30个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场景;在出行领域,其解决方案覆盖大兴国际机场、上海浦东机场等多个国内枢纽机场;在商业领域,其产品和服务已辐射到购物中心、品牌门店等众多应用场景。

最后,在生态层面。云从通过生态合作的方式将产品和服务覆盖更广泛的客户群体,积极与软件开发商、硬件开发商、渠道供应商等生态伙伴合作,并提供 AI 能力接入与技术支持服务。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云从科技在技术升级、生态建设也做好了加大资金投入的规划。据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拟融资37.5亿元,除了补充流动资金6.96亿元之外,计划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亿元、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亿元。

可以预料到,云从科技上市之后,在资金方面的牵绊或会减少许多,云从在技术、场景、生态上更有大展拳脚的空间,或许对增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下策:抢占商业化路径,正面对战

放眼整个国内市场,在AI赛道上玩家扎堆。前有垂类企业海康威视、寒武纪等声名大噪的行业大佬,后有综合性企业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一众头部厂商。随着这些巨头们在AI领域内的深入发展,商业版图不断拓宽,竞争者之间在软件、硬件、服务等细分赛道上难免出现重叠。

比如在AI 平台领域,除了云从科技发布的行业级人工智能产品和能力平台“轻舟”之外,市场上与之功能应用和应用模式相似的平台还有许多,像旷视AI大脑“Brain++”、旷视九霄 AIoT 智能物联商业云平台以及华为云应用平台ROMA等。

最为关键的是,云从科技的商业化路径主要是人工智能在安防、金融等视觉领域的应用,而现在海康威视、华为等企业都在纷纷涉足进入此路径。位处同一条商业化路径,云从与其他厂商展开正面对线不可避免。在竞争者技术水平或运营能力均等的条件下,争夺先发优势和稳定客户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云从科技来说,有“国家队”作背书,其在与其他厂商对线时也丝毫不会怯场。一方面,各地政府、公安、银行等职能机构和部门都是云从科技的稳定客户。另一方面,云从比较容易承接到国家新基建大订单。

总的来说,云从科技在商业化的落地上尚有明显优势。虽然其在AI行业内的深厚积累相比于旷视、商汤和海康威视等还略有所不足,但在有国家队背景作为buff加成下,其或能加快商业化落地,实现后发先至。

云从AI长路漫漫

不得不说,云从抢跑旷视、依图,成为AI四小龙中第二个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其确具有“黑马”潜质。而在此之前,云从还需要一段时间历经进化与蜕变。

正如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所说:在最终达到人机协同之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将经历3次技术变革浪潮的叠加,实现数量级的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提升。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AI行业正处在变革阶段,无论是市场风口还是玩家格局都可能存有很多的变量。

对于云从科技来说,上市还不是终点,云从科技还需要努力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具备持续造血能力,才能在变幻无常的市场中生存。

另外云从科技还面临着内忧外患,内忧是以亏损为技术研发买单成为常态,依赖于政府客户,回款周期慢,短时间内对于盈利问题力不从心;外患是玩家大量涌进,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总之,云从的AI之路走起来并不容易。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云从科技在加强竞争壁垒上有自己的对策,商业化实现上也有自己独有优势,其与其他玩家对垒赢面也不小,未来发展前景仍旧明朗可观。而且在行业集体亏损难改的情况下,云从坚定给出2025年实现盈利的预测,可见云从对自己日后取得平稳发展也充满了信心。

       原文标题 : 云从谋攻AI:上策自救、中策自保、下策对战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