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应用软件衰落记

资讯 2年前
1.02K
互联网应用软件衰落记 互联网应用软件衰落记 互联网应用软件衰落记

作者|鹿尧

编辑|桑明强

“11年里更新了108个版本,安装包从457KB飙升到257MB,中间相差了575倍。”前段时间,有博主拆解安装包时发现,相较1.0版本微信安装包的199个文件数,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26万。日益臃肿的微信也一直被外界吐槽:实际上90%左右的更新都用不到。

从小而美的IM产品,到日活超过11亿的国民应用,现在的微信囊括了更多生态,也因此聚合了更多功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充值、购物、理财、打车、买票、刷视频、小程序。反倒是最核心的聊天功能,占用空间最小,除非你存储了大量图文。

时间回到去年,微信10周年公开课上,面对同样的质疑声,张小龙依然表示:“微信还是一款小而美的产品,它和十年前几乎一样简单。”作为彩蛋,官方在会上透露团队正在研发输入法,这个产品也在前不久发布,但安装后能占用650mb存储的微信键盘,比其他同类产品大出2-5倍,因此有网友调侃,里面可能压缩了一个《魔兽3》。

微信并不是个例,以iOS客户端安装包为例,QQ超过680M,抖音接近400M,淘宝京东也接近300M,安装运行后更是动辄好几个G。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们似乎摸透了虹吸效应,他们深谙功能叠加大法,以至于马斯克在去年给推特全员上课的时候,都扬言要学微信做包罗万象的超级App。

但这些功能的优化和增加,用户真的需要吗?未必。

比如,大到像淘宝内嵌各种小游戏、QQ里拆出个虚幻4引擎、百度App试水好几年电商生意、支付宝囊括了所有生活服务、美团的主页居然在推荐看小说;小到一个听音乐的App,能直播、看小视频、购物,还能设动态壁纸和点外卖,就算玩羊了个羊,为了获得道具也得看各种广告。

虽然它们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留存率和广告费,但不妨碍我们认识到:这些零七八碎的功能的陡增,并没有带来更多的用户和高活跃度,有的APP甚至因此走上了不归路。

按照乔布斯的理解,好的产品应该是走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路口,但到了国内,产品经理们并没有从这套法则里找到边界,反倒变成了:越小的产品差异越大,越大的东西共性越多。相较于重开一款垂直产品,基于原有的应用土壤,注入更多板块和可能性,做大、做全成为一款超级软件,莫名成了所有玩家的商业共识。

在这样一个功能不再稀缺的年代,鲜明的独立产品反而成了罕物,硅谷的SaaS公司就是最好的例子。到了国内,大家的解法是做生态,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比如大公司把小企业的精细化原创,通过制定标准开放接口联动在一起,小程序也是同样的道理。但这种做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谁来牵头,又凭什么是你牵头?

01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

时间倒退到2007年,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当时的他并不想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应用,而是把手机看作是云服务的终端,通过浏览器搜索来访问网站,因为当时的手机在计算、续航、存储等能力上表现都很差。但事与愿违,第二年他发现访问网页的网速太慢了,同年就发布了Appstore,此时的苹果开始着手打造应用生态。

三年后《连线》在一篇文章《Web已死,Internet永生》指出,“过去几年里数字领域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开放的互联网向半封闭的网络平台过渡。”这些平台为智能手机带来了各种App,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App,后者提供的服务让用户不再关注搜索本身,而是获取。

当时这篇文章认为:App正取代Web,苹果的“iTunes+App”模式让互联网迎来了新的时代。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移动互联网爆发的节点,2010年除了诞生iPhone 4,之后的App市场也迎来了数量和体积上的双重爆发。

这一年,移动社交软件Kik的出现颠覆了短信,上线15天用户就突破100万,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中国,旋即激起了蝴蝶效应。于是,在微信出现的时候,市面上除了米聊、飞信、易信、旺信,还有速聊、友信等IM玩家参与了这场“千信大战”。

在微信问世的前两个月,张小龙在饭否上发了很多产品思考的动态,其中就包括那句著名的“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即使不具备先发优势,腾讯的入局依然不容小觑,米聊上线时,雷军还说“如果腾讯进这个领域,米聊成功的概率就会降低。”结果一语成谶。

1.0版本的微信,功能很是单一,在当时并没有激起多大的水花,直到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上线,加上流量从PC向移动端转移,以及QQ的战略让位等原因,简洁明了的功能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用户开始出现偏移。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册用户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IM软件。

彼时智能手机刚刚普及,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们瞄准了手机移动客户端,各自开始圈地、抢占入口,阿里力推手机淘宝、腾讯扩展微信支付生态圈、360强化在移动端应用的投资与战略布局,大厂们都忙着调整架构,一时间好不热闹。

“看见微信我很紧张。”某次IT领袖峰会上,马云对马化腾说到,在此之前,阿里有商业链、腾讯占据用户社交、百度圈住流量,随着BAT三家分晋的边界被打破,智能手机的高频让他们对彼此的领地虎视眈眈。

据相关媒体报道,2013年的时候,阿里巴巴内部移动互联网的开发产品已达近30个,除了旺信、来往、手淘、支付宝外,O2O等本地生活类移动应用也在重点开发计划中。除了入股新浪微博,阿里还相继投了陌陌、快的等企业,并斥资8000万美元收购移动应用服务平台友盟,补齐社交与移动短板。

但即便如此,正如当时的负责人曾鸣表示:阿里还没有找到可以统一的移动用户平台。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阿里巴巴的移动产品仍是分化功能,不同产品之间具备的功能差异,让它们单点出击。

在这个阶段,玩家们意识到,App之间跳转的成本,要比Web时代的超链接高多了。移动互联网虽然能让产品聚合更多的深度信息,但彼此间的高墙也在被重新构建:阿里系应用对微信进行了全套屏蔽,微信也对淘宝的推广链接进行了封杀,目光放到国外,苹果和Facebook用更为封闭的生态系统在商业上如鱼得水,后者由此建立起以用户注意力换取广告的盈利模式,依赖开放原则的Google则日渐式微。

All in one和Best of breed在天平两端,市场和玩家都更倾向后者。

彼时国内的大部分主流App的安装包体积虽然从kb升到mb,但也都控制在5MB以内,手机内存空间基本维持在16-32G左右,一般人根本就用不完。这也意味着,那时的App大多个性鲜明,产品内部功能统一,平台内几乎不存在非必要功能,也没有相互唤醒、后台活跃的需求,更没有不合理的文件存储机制。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