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鸭相机摸着石头过河
万众期待出现一个AI相关的C端爆款应用,大厂尚未找到方法论之时,妙鸭相机突然冒了头。 在微信小程序,用户只需支付9.9元,上传20余张个人照片,就能拥有一个专属的数字分身,之后便可在系统提供的多种风格模板中选择生成指定写真效果
万众期待出现一个AI相关的C端爆款应用,大厂尚未找到方法论之时,妙鸭相机突然冒了头。
在微信小程序,用户只需支付9.9元,上传20余张个人照片,就能拥有一个专属的数字分身,之后便可在系统提供的多种风格模板中选择生成指定写真效果。
7月17日,这款定位为“AI摄影师”的小程序“妙鸭相机”正式上线,仅仅三天便引爆互联网,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引发大量讨论与裂变传播。据报道,7月20日晚间小程序使用高峰期,界面显示当前有4000多人正在排队等待图像处理。
大模型风靡这半年,头部厂商几乎都在强调自家模型如何改造产业,为企业降本增效,鲜有提及如何在C端登陆。但行业存在共识,C端流量不容忽视,标准化的产品更易变现,谁撬动了C端入口、掌握了用户,谁就能在技术新时代获得最大的声量。
让个人用户买单很难,哪怕是初代目ChatGPT,创下全球用户增长速度记录的消费级应用,也在近期显露出疲态。数据显示,ChatGPT iOS版App上线后第一个月,每日新增付费用户只有1500人左右(20美元/月),月活付费率(月付费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约1.6%。新鲜感过后,不能让用户长期停留并付费,AI应用很难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
虽然才火了不到半个月,妙鸭已经隐隐有降温的趋势,微信、百度指数显示,在7月25日左右热度达到峰值以后,指数开始缓慢下滑。
无论是热度体量、还是持续时间,妙鸭都很难称得上是一个大模型ToC划时代应用,然而它在舆论场与受众群体中掀起的波澜,确实能为AI的C端落地提供一些参考。
简单但有效
利用AI结合用户提供信息定制仿真图像的思路不是妙鸭独创,国内出现过一些换脸App或内嵌功能,国外也有Lensa证明了图形生成的商业潜力。妙鸭能突出重围,一是足够易用,二是提供了独特的社交展示价值。
几乎不设门槛,让妙鸭相机能够快速吸引用户,在社交圈层中裂变传播,引发关注。微信小程序作为入口,9块9买断后续服务,两项关键设置都在预防用户体验过程中可能的放弃行为。
当前主流的图像生成工具,或需要繁琐的注册、下载、参数设置,或要求付费获得完整服务。AIGC确实已在图像领域有了重大突破,生成效果早已迭代,但对于数量庞大的“懒用户”而言,任何需要时间和学习成本的使用步骤都可能拦住他们的进一步行为。不能吸引其亲身体验,就很难将技术置换为流量。
一个更细节的点在于,现下的AI工具多是为B端服务,其生成内容不能被用户直接消费,C端产品设计需要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将生成内容包装为“消费品”。举例来说,美术从业者会用Midjourny生成概念图,细化设计稿,这些AI制作的图像素材对其生产流程确有帮助。对消费者而言,这些素材除了一瞬间的视觉冲击,没有更多附加价值。
从复杂的技术逻辑中提炼出最适合用户消费的部分,并且简化技术细节与操作流程,让用户参与的成本尽可能降低,这是妙鸭作为大模型C端应用的底层方法论。
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产品设计非常简单,上传照片、选择风格、生成图片,不需要下载App,学习怎么写准确的提示词,9块9的定价卡也在消费者“不肉痛”的点上。同时,妙鸭提供给用户的成品是证件照、写真这类高度定制化、且具有传播价值的图像,都相对更符合消费品特征。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人类天生容易对视觉奇观产生“惊异”,图像编辑类应用比对话式AI更容易出圈,早期的脸萌、现在的抖音、美团相关功能都印证了此类应用具备市场前景。
除了技术升级赋予生成效果上的“更精致、更拟真”,妙鸭的差异化在于,踩中了当下用户的自我印象管理需求。
个体在通过选择性的呈现精心塑造的个人形象,创建“拟态自我”,以便管理和控制自我如何暴露于环境之中。这是一种社会化需求,当人作为互联网节点时,这种需求尤其突出,账号的每
而妙鸭所做的是,将“拟态自我”转译为“数字分身”,把这种管理变得更可控、更精致。
以个人真实形象为蓝本,定制后的职场照、证件照有指定用途,各类风格的写真非常适合发布在公开平台,展示自己的“完美”。用户永远不会停止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带着最新技术,提供方便形象切换与修饰服务的妙鸭相机自然会受到追捧。
妙鸭给市场带来的启示是,AI可以在细分场景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消费品,用户对此类产品有较强消费意愿。同时,轻量化、视觉化,是更贴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设计方向。
老毛病难解
虽然敏锐地抓住了C端关键需求,但妙鸭相机目前还不算一款成熟的产品。
比如随着热度一起上升的,关于用户体验不佳的评价,暴露出了一些运营短板。如果说生成照片动辄排队半天以上,还能有些饥饿营销的效果,那生成不满意不予退费,让不少消费者难以接受。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声表示谴责后,妙鸭相机运营方于7月27日回应了退款风波,并增添优化退费说明。
相较运营,更致命的问题是没有技术壁垒,和潜在的违规风险,这些同类应用老生常谈的问题,妙鸭尚未给出解法。
作为一款类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扩散模型图生图功能的产品,妙鸭相机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应用场景也很简单,极易被竞争对手复制。比如前文提到的美图、抖音,从技术和成本层面快速组建团队复刻妙鸭相机当前的功能都不算困难。应用场景简单,意味着它完全可以作为一个功能组件被整合进抖音这类超级App之中,当做一个娱乐性的点缀。
更何况生成效果上妙鸭还不算顶尖水平,你以精致为卖点吸引来的用户,会有出图效果更精致的竞争对手成为更优选。
7月13日,网信办联合7部门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不得非法留存能够推断出用户身份的输入信息,不得根据用户输入信息和使用情况进行画像,不得向他人提供用户输入信息”。
所有AI相关应用都需要解决合规性的问题,妥善保护用户隐私。
而7月下旬上线的妙鸭正中雷点。有媒体报道,“妙鸭相机”最初版本的用户协议中,用户需授权妙鸭相机在全世界(包括元宇宙等虚拟空间)范围内享有永久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的、可转授权的、免费的和非独家的许可,使得妙鸭相机可以任何形式、任何媒体或技术(无论现在已知或以后开发)使用用户的内容。
虽然官方在后续做出了回应,表示原协议内容有误,并且已经在第一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修改,也做出承诺,照片仅被用于数字分身制作,分身制作完成后照片将被自动删除,但关于数据泄露和滥用的质疑已经引起了消费者警惕。
深度伪造如同附骨之疽一般“跟随”着图像处理技术迭代,数字分身被用作非法用途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骚扰电话和诈骗短信那么简单。
摸着石头过河
如果说以上问题集中于产品本身,那么妙鸭所代表的应用方向还存在隐性的局限。
前文提到,妙鸭相机的应用场景非常简单,数字分身的概念乍一看很超前,但这个分身只能存在于小程序所提供的、有限的几个风格相框里。
除了生成固定格式的人像图片以外,分身再难有任何操作空间,只是官方会根据流行趋势提供更多模板。这种单一的消费模式很难培养长期用户,也少有复购需求。
如果拓展其应用场景,那数字分身所面临的,是和数字人类似的困境。虚拟存在需要一个自洽的数字生态,才能形成交互,吸引用户参与,变成流量。不管是数字分身、还是数字人,都要求更多虚拟物质资源,去模拟真实的用户行为,否则只能以切片的形式存在于有限的场景之中。
不过对于容错率较高的C端应用而言,妙鸭已经完成了“原始流量积累”,可以逐步完善功能与服务,在后续更新中调整定位。只要确定消费者乐见新技术被摆上货架,跟着市场需求和潮流风向走,就能“边制作边输出”,这也是过往多数C端应用的发展沿革路线。
毕竟在全新的赛道,先出发与后来者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原文标题 : 妙鸭相机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