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微软焕发第二春,市值能否超苹果?
苹果作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科技企业,最高市值1.12万亿美元,也是全球最赚钱企业,2018财年营收2655亿美元,利润高达5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然而,进入11月后,苹果市值遭受重挫,相比高位蒸发接近3000亿美元,是什么原因导致急剧下降?
截至11月26日,苹果市值8286亿美元,微软市值8172亿美元,两者市值差距逐渐缩小,相差仅114亿美元,特别可能会考虑对iPhone加税,将导致微软实现对苹果的超越。受可能加税影响,苹果盘后下跌2.11%,市值进一步缩水175亿至8111亿美元,这样一来,微软有望在今天晚上美股开盘后实现,市值领先苹果,一举成为全球最大企业,屹立世界之巅。
高价iPhone需求疲软,苹果市值重挫
苹果作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万亿美元的科技企业,最高市值1.12万亿美元,也是全球最赚钱企业,2018财年营收2655亿美元,利润高达595亿美元,同比增长23%。然而,进入11月后,苹果市值遭受重挫,相比高位蒸发接近3000亿美元,是什么原因导致急剧下降?
首先,全球资本市场大动荡,大多数科技巨头面领压力,包括苹果和亚马逊一塌糊涂,这两家巨头早前市值均突破万亿美元,但在动荡的资本市场迎来重大调整。
其次,售价飙涨的iPhone已成为奢侈品,让果粉失去换新机冲动。尽管提高高售价销量未得到提升,但促使苹果营收和利润不断飙涨,只是带来越来越多果粉将会选择放弃苹果手机,转向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厂商,而华尔街也开始担忧苹果未来,尤其对iPhone需求惶惶不安,最终,苹果在资本市场遭遇血洗。
再次,自库克掌舵苹果后,让苹果公司变得更加贪婪,一心只盯着果粉的口袋。自iPhone X后售价开始大幅上涨,我们不得不承认,库克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从每件设备获取更多利润,带领苹果成为最赚钱的公司,市值更是一尘绝骑,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特别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后,这个里程碑事件,注定写入科技史和商业史。但苹果的贪婪,iPhone缺乏创新反而售价不断飙涨,逐渐让果粉放弃使用iPhone,导致销售疲软。或者说,库克不能向乔布斯哪样改变世界,只有不断吃老本,乔布斯遗留下的老本终究会被库克掏空。
最后,国产手机崛起,特别在国内市场,不断贪食苹果的份额。在中国市场,iPhone不再是畅销品,取而代之的是华为和小米等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争夺中,华为也已超越苹果,iPhone光环正在褪去,库克顶着乔布斯培育的庞大果粉优势也将面临消失殆尽的局面,从全球市场出货量输给华为开始,iPhone注定失去昔日光彩,曾引以为傲的iPhone,不断被竞争对手超越的局面令人叹息。
微软焕发第二春,这个巨头再次崛起
虽然苹果营收和利润等经营数据强劲,不过市值遭遇资本市场血洗反差鲜明,一塌糊涂,然而在物联网资深专家杨剑勇看来,微软在这一波大调整中,稳健的经营数据,以及面对未来转型取得成效,这一波科技市场大动荡,微软调整幅度并不大,市值一直站在8000亿美元以上。微软在10月底实现超越亚马逊后,如今有望再次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最大企业,再次屹立世界之巅。
首先,微软再次崛起核心在于掌舵人纳德拉,自他在2014年接棒微软后,积极谋划转型,在他带领下,微软不再是一家传统软件公司,锐变为平台型企业。
其次,面向未来转型取得成效,营收在2018财年实现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最新季报显示,营收同比增长19%至291亿美元,特别智能云服务增长迅猛,由Azure 云计算平台、Office 365云生产力平台、Dynamics 365 企业应用云平台构成的微软智能云营收同比增长24%至86亿美元。而Azure云业务增长迅猛,营收同比增长了76%,蚕食着亚马逊AWS市场份额。在全球,微软是亚马逊最强劲的竞争者,亚马逊AWS最季度营收为51亿美元,而微软智能云服务创造了86亿美元收入,整体营收超过亚马逊,成为云服务领头羊。
再次,微软以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引领全球数字化转型,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算法和海量数据为开发者提供了AI能力,提高物联网易用性,诸如Azure IoT等服务帮助制造商实施工业4.0,包括ABB、通用电气和西门子等工业巨擘都在利用Azure开发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在物联网方向大举进攻,也将推动微软云服务进一步增长,带动整体营收。
最后,微软以云和AI为基础,在所有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使用AI技术,使“云”无处不在,最终,势必助推市值超过苹果公司,并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可以说,云和AI撑起这个昔日称霸PC时代的帝国再次崛起,不仅市值大幅飙涨,且不断刷新纪录,让沉睡多年的巨头摇身一变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科技企业,作为微软掌舵人的纳德拉,不仅把微软从泥潭中带出,成就了微软,也谱写自己传奇。
文/杨剑勇
作者系物联网资深专家杨剑勇,网易最佳签约作者,致力于深度解读IoT和AI等前沿科技,基于对未来物联网洞察和对趋势判断,其观点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