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Sora式AI大创新的背后: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资讯 8个月前
151
美国Sora式AI大创新的背后: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美国Sora式AI大创新的背后: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美国Sora式AI大创新的背后: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OpenAI 首个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发布之后,不少人发问:

为什么Sora不是诞生在中国?

湾流经济评论尝试解答这个疑问:

中国拥有大量Sora 式创新的土壤,但极少数能在本土开花结果。

1

一组现象,会发现最近热门的前瞻式创新项目的土壤,都诞生在我们国家:

以英伟达为例,这家公司是游戏显卡GPU起家,其产品在全球最大的网游市场—中国,被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说,GPU技术也曾在中国有非常好的生存和应用土壤。

然而,过去数年,游戏产业在国内被定义为青少年的“毒品”,上游硬件产业的创新发展并没有过多创新。但在大洋彼岸,依赖游戏的显卡技术,衍生出来了算力芯片,这些强大的算力,也催生了Chatgpt和Sora这样的跨时代产品。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英伟达也在这两年一飞冲天,成为了全球最受瞩目的科技公司。

还有比特币,数字货币诞生之初,中国创业者们前赴后继,并在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有着非常深的积累,如今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市场的创始人赵长鹏就是当时的中国创业者。然而,一纸通知,比特币交易在中国灰飞烟灭。但如今,比特币已经突破6万美元大关,并在美国成为了现货ETF,未来可能全面替代黄金,成为等同于美元的储备资产。

湾流经济评论认为:

创新的土壤一定是天然出现的市场需求,伟大不能靠计划。

2

有人已经急不可耐地反驳:

如果我亮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阁下该如何应对呢?

的确,国家补贴喂大了这个产业,国家规划也让这个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但实际上,多数车企造车亦步亦趋,唯独王者比亚迪,造车不是计划出来的。1995年刚创业,王传福是做电池的,当时还不是锂电池,而是镍镉电池、镍氢电池。

造车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比亚迪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的电池供应商后,认为做手机、家电、房地产都不太合适,才决定切入汽车领域,并依托锂电池优势,生产新能源汽车。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比中国决定扶持这个产业早了整整6年。

造车也是创新的结果。有人问起比亚迪崛起的秘诀,王传福脱口而出:

“创新。如果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怎么赢?”

他有一个独特的理念——技术鱼池,把技术研发比喻成“养鱼”,把技术成果比喻成“鱼苗”,把市场需求比喻成“鱼塘”。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比亚迪在池里抓条需要的“鱼”应用到产品中。

比如说,究竟选择哪种电池,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市场试出来的。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一举拉回磷酸铁锂电池的颓势,但人家也生产三元锂电池。这两种电池,都是技术鱼池里面的鱼苗。

再加上之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才有了逆袭的故事:比亚迪从一个low low的品牌(网友云),华丽转身为新能源汽车领导者(比亚迪语)。

无独有偶,多数明星企业和名人,都有着和比亚迪类似的经历:

YouTube的创始人最开始想做约会网站,而不是综合性内容。

苹果公司最开始叫苹果电脑公司,是生产电脑的。让其封神的iPhone,则完全是个意外——乔布斯觉得合作方生产的手机设计太脑残,合作方摩托罗拉太愚蠢,于是决定自己干。

就连李佳琦,最开始做主播只是想混口饭吃,哪有时间计划成为口红一哥,开创美妆直播新时代?

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案例:

抖音和今日头条最开始靠搞笑段子和音乐短视频起家,其长期积累的独特而有效的算法,让tiktok成为全球短视频领域的一哥,Facebook这样的巨头都颇感危机;

华为最早在中国市场进行交换机的倒买倒卖,在通信时代的需求下,摸索着开始朝着上游研发产业链迈进,谁竟知,若干年过去,他成为了中国顶级科技公司……发现没,他们的成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无心插柳加上开盲盒,而不是完全照着计划。

只不过,他们比普通人多一份热爱和执着。

说到底,这世界上压根不存在真正有用的指南针。因此,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和企业,才会被披上神秘的面纱,赢得世人的尊敬和崇拜。

3

有着OpenAI工作经验的两位人工智能专家——肯尼斯·斯坦利和乔尔·雷曼,算是把这个道理讲明白了。他们在《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一书中提到:

第一,目标具有欺骗性。社会的惯常做法是用目标函数衡量目标进程,比如将不断提高的分数和学生正在掌握的学科知识划等号。问题是,目标函数的提出者是不完美的人类,其本身也不是100%正确。成绩第一的学生,不一定是掌握知识最扎实的。

甚至有些时候,朝着反方向跑,才能最快到达目的地。就像《三大队》里的程兵,不是因为当上公安局领导,而是因为活成了王二勇,才抓到了真凶。

第二,不要低估目标的难度,也不要高估人脑的聪慧。现实和目标之间,是一片未知,分布着无数垫脚石。踩空、踩错都有可能万劫不复。尽管人脑高度发达,但也很难判断几步之外的垫脚石,甚至连下一块在哪儿都看不出来。

既然如此,不如专注眼下。历数全球顶尖企业家,无一不是在摸索下一块垫脚石。他们凭借比别人多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开启了盲盒,寻到了宝。

4

创新是需要自由环境的。

创新是“一种建立在自由思考、独立探索上的活动,需要一种身心协调、无牵无挂、半游戏半工作的优游(playfulness)状态”,更是一个开盲盒的过程,无法判定开的这个是陷阱还是惊喜。

因为AI爆火的英伟达,最开始是设计游戏图形处理器的,后来因为在图形处理上积累的经验,成为自动驾驶芯片供应商。

幸好黄仁勋在美国,不然早就被网友点天灯,最后落得去日本教书的下场了。

不承认教育、沟通不利,而把孩子沉迷怪罪到网络游戏身上,是一种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对游戏斩尽杀绝,是抹杀了创新,还拍手称快。

第二,创新是需要市场的。

美苏的芯片战争就是前车之鉴。冷战之初,苏联的半导体研发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要技术有技术,要人才有人才。结果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两个大国因为电子管和晶体管之争,逐渐拉开差距。

晶体管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效率高,明眼人都知道它才是趋势。在美国,到底发展电子管还是晶体管?政府、少数人说了都不算。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当时,用晶体管制作的收音机在美国大卖,又促进了晶体管的研发,并催生了多类晶体管产品,形成了良性循环。

反观苏联,当时高层的关注点却是:如果爆发核战,晶体管完全没有招架能力,而电子管却可以。基于此,苏联决定举全国之力进行电子管小型化。

高层都这么决定了,谁敢反对?

现在看,苏联是在电子管方向上一条道走到黑。

这还不是个例。想想咱们举国之力发展的5G,现在有多少人在用呢?

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且,推动工业革命进程的瓦特蒸汽机,靠的也不是政府主导,而是纺织业的迫切需求……

参考资料:

【美】肯尼斯·斯坦利、乔尔·雷曼: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对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自由探索

肖知兴:中国人为什么创新不起来

谢文:为什么中国没出Facebook

海边的西塞罗:“哈,美国佬又搞了个奇技淫巧!”

21世纪经济网:比亚迪是如何逆袭的?

吴晓波的财新博客:前苏联半导体产业的溃败,给了中国什么启示?

       原文标题 : 美国Sora式AI大创新的背后: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