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之下 老师和学生要何去何从?
不可否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依然是人,只是技术在让上层的东西从老师身上剥离出来,简而言之,未来双方的角色定位更像:有规律可循的应试教育归AI,拥有情感密度的教育交给传统的老师。
最近,“这块屏幕改变命运”的文章流传开来,一时间,关于教育、技术的讨论甚嚣尘上。
理想的现实背后是大量的人力付出,文中强调因为大山里的学生初接触到优质资源学习时非常吃力,直播班的老师为此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在我们讨论技术让生活更美好的时候,往往不能忽视的是人的关键作用。
但是AI似乎正在改变这种格局,笔者采访了松鼠AI智适应教育联合创始人&CEO周伟,聊聊了技术浪潮之下,老师、学生角色的改变。
技术浪潮下,教育变迁走到了AI化
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到来,都会对催生出新的教育方式,当技术变革生产力,提高效率的同时,教育行业也在浪潮中,向着公平、普惠的方向发展。
周伟做了《第七次教育浪潮的猜想》的演讲,他强调了每次浪潮形成的背后,都伴随着一次硬件或者基础设施的改革。
最早的互联网+浪潮始于家用计算机,当宽带上网开始变得便宜,用户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取教育资源,所以有了“网校”。“网校”将课程以网课的形式呈现,好处是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普及化,坏处是完成率低、辍学率高。
第二波是4G网络建设带来的工具化浪潮,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孕育了大量的工具化教育类公司。
最近一波正在深刻影响教育行业的是人工智能。
AI带来的变化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作为工具优化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是做内生的知识传输,让技术的教学从娃娃开始。
而AI+教育赛道也颇受资本追捧,好未来、新东方、VIPKID、51talk、沪江、英语流利说等公司相继宣布发力人工智能+教育,打响攻坚战。据CNNIC数据预测,到2020年“AI+教育”将带来3000亿的庞大市场规模。
切入AI教育的方式千千万万,周伟根据纵向应用场景分了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识别类,包括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它能成为老师的工具;
第二大类是内容类,主要做优质内容的匹配分发;
第三类为策略类,有点类似AlphaGo,会跟你的状态不断帮你规划调整。
松鼠AI在做的就是第三类,就像AlphaGo通过棋谱+机器学习判断局势一样,松鼠AI通过知识图谱和信息论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知识点。
在“改变命运的屏幕”中,仅仅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直播班的老师需要将这些内容再消化,以一种更适合直播班学生的方式进行再传播。
“学生和老师的能力水平不匹配,最好的老师的教学方法适合最好的学生。”周伟表示关键在于因材施教,而这部分只有AI来完成,这也是松鼠AI一直在推的AI自适应教育,也就是智适应教育。
何为AI自适应教育,笔者此前采访松鼠AI创始人栗浩洋时,他举了个例子,如同GPS可以代替老司机告诉驾驶者任一地点的行驶线路,AI自适应教学系统就如同一位老教师,集合了所有教师经验、知识地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和各类题目,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
就像网易云音乐的算法给你个性化推荐,AI算法也可以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状态,据此来匹配合适的教学方式、进度和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学生角色的再转换
当AI到来之时,很多人都在重新审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周伟以松鼠AI正在做的AI自适应教育为例,提出了“无人教室”的猜想——让老师担任“辅导员”角色,与AI系统一起对学生的知识点分布进行侦测,继而帮助其重构学习逻辑、规划学习方案。
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
“AI正在替代老师的部分功能。传输知识、对孩子的学习判断这件事可以交给系统来完成。”
AI一方面是给学生减负,过往的线性教育非常浪费时间,孩子需要大量刷题找到知识盲点。而每个孩子学习的频率各异。同时也可以将老师那些机械化式的教学下放给AI。就像周伟所说,AI之下,教育的教和育是分开的。
“老师不会完全被替代,因为在整个教学环境中是分两部分的,第一是‘教’,第二个是‘育’,育是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项工作一定是要交给老师。但对这个孩子的判断,他到底会还是不会,过往的知识学了多少,下一步该学习什么,系统比真人要好。在教的环节上,系统是可以替代的。”
当然,正如一些教育专家所言,“数据密度外还有一个是情感温度,这个事情AI更长时间都搞不定。简单用一句话来讲,现在AI做的都是很容易用,很能够看得懂,能够帮到学生一点点的东西,AI未来需要把数据密度这一强项做的更好。”
所以,相比较其他的AI教育,松鼠AI的“AI”成分显然更加丰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他们是以系统为主,真人为辅,老师教学的比重相对只占30%。这种模式也决定了松鼠AI在培训机构场景中,更容易打开市场。
最后,当系统获得的数据越多,算法越准确,相应的技术成本也会线性下降,在某种程度上,真正做到降低教育成本,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分地域的普惠所有学生。
不可否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依然是人,只是技术在让上层的东西从老师身上剥离出来,简而言之,未来双方的角色定位更像:有规律可循的应试教育归AI,拥有情感密度的教育交给传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