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AR触底反弹?
2018年,AR曾被寄予厚望,这一年也曾被称作AR的基础技术发展成熟的一年。事实上,AR行业也确实经历了几次大飞跃,但却未在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淹没在了区块链的浪潮里。
过去几年间,AR产业可谓是科技行业中的一枝“奇葩”,在默默无闻中经历着此起彼伏。2018年初,Digi-Capital发布报告称,AR产业将在5年内达到35亿的安装数量和850亿-900亿美元的收入水平,而同一时间段内,VR只有5000万-6000万的安装数量和100亿-150亿美元的收入。
2018年,AR曾被寄予厚望,这一年也曾被称作AR的基础技术发展成熟的一年。事实上,AR行业也确实经历了几次大飞跃,但却未在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是淹没在了区块链的浪潮里。区块链退出舆论风口后,进入2019年之前,AR行业的情况并未好转,幸运女神既没有站在行业内最强大的公司一边,也没有青睐早期的创业公司。
无论有多少人或多少理由支持着AR技术的长期前景,但他们所支持的时间范围似乎是虚假的,围绕着手机或眼镜等产品而组织的宣传活动,在2019年将会原形毕露。
惨而不冤
如果细数AR行业所面临的难题,Magic Leap这家公司很具代表性。
Magic Leap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位于美国的增强现实公司。关注AR产业的人都知道,2015年曾有一段视频引起轰动(图在下面),这是一段“直接利用Magic Leap技术”实现的视频,没有添加任何特效。这段视频是Magic Leap在2015年9月发布的。
视频中如梦似幻的场景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给了VR迎头暴击。彼时VR技术还需要依赖厚重的设备,其眩晕感也屡屡为人诟病,AR在解放身体的同时也解放了心灵,甚至一度被称为魔法。
可惜,这段视频只是Magic Leap的营销手段,吹牛不上税,但是牛皮总有戳破的一天,幻想在三年后落入了现实。2018年8月份,Magic Leap终于放出了一套产品,由一副名为 “Lightwear” 的眼镜、一个圆盘状 “Lightpack” 主机以及独立的触控手柄组成。
等了三年的消费者终于发现,原来AR也要买设备,原来AR的体验也没比VR好多少。于是,大家嘴上说着“还不错”,身体却很诚实,买单的很少。更重要的是,微软Hololens早于Magic Leap One Creator两年发布,可视范围只差了10度,并没有提供其宣传的理想状态下的 “沉浸式体验”。
一时间,质疑与批评铺天盖地而来,远多过当初的期冀与赞美,炒作现行,光环破碎。TechCrunch评论称,Magic Leap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大肆宣传行业标准并粉饰自己的技术,但最终发布的却是一款针对竞争对手的产品。Wired杂志则表示,Magic Leap确实 “造出了一个非常接近于理想状态的硬件设备,但它的效果并没有比其竞品更让人感到兴奋”。
剔除掉带有主观色彩的评论,只说事实,也足以撑起对“惨而不冤”这个对Magic Leap、对AR产业的评论。
2014年10月,Magic Leap获得由谷歌领投的5.42亿美元B轮融资,高通资本、KKR、Vulcan Capital、KPCB、Andreessen Horowitz和Obvious Ventures等大牌投资机构跟投。与此同时,谷歌新任CEO桑达尔·皮猜(Sundar Pinchai)也出任了该公司董事。
2015年12月,Magic Leap完成8.27亿美元的C轮融资。2016年2月,Magic Leap完成7.93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阿里、谷歌参与投资。2018年3月7日,Magic Leap宣布完成4.61亿美元融资。
4年间,Magic Leap官方公布的融资额近27亿美元,背后不乏谷歌和阿里等科技巨头和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而从时间节点上看,Magic Leap获得这些投资的时候,还处于研发阶段,尚未公布产品。如果目前发布的产品和公布的技术就是这家硅谷明星创业公司的全部家底,那么危机就在前方不远处。
对于Magic Leap来讲,通过画饼融到的巨额资本固然能充饥,但是销量的惨淡与口碑下滑却很有可能带来新一轮的饥荒。而AR产业内的其他从业者,不知道有多少人对Magic Leap恨得牙根发痒。进入一个行业的资金总量大概是有限的,某一家公司拿走的太多,势必影响其他公司的融资份额,何况这家公司没有承担起引领行业的使命,2019年进入AR产业的资本总量或许会大打折扣。
近日,微软从Magic Leap手中抢走了一份价值4.8亿美元的合同,内容是为美国军方提供AR设备。随着微软全力打造下一代HoloLens设备,Magic Leap似乎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AR产业凭一己之力开辟市场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巨头已经入场,要么投靠,要么“死亡”。
夭折的原创内容
虽然Magic Leap吸引了大部分吐槽AR的火力,但这家公司的存在并不是AR行业的唯一问题,而其他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思考或讨论。
消费者对基于手机的AR内容显然缺乏兴趣。即便苹果在封闭生态内大力宣传,ARKit给iOS用户带来的体验也只能用“奇怪”来评价。而在安卓阵营,手机厂商甚至懒得吹嘘其设备与谷歌ARCore平台的兼容性。这表明对设备制造商来说,硬件标准并不是AR领域唯一的宣传点,甚至不是必需的宣传点。
AR行业最明显的机遇隐藏在用户原创内容中,但就目前AR技术体验的复杂程度而言,平台和用户之间仍旧脱节。具体而言,自拍贴纸是目前最符合用户舒适度的AR体验,这让许多已经被攻克的AR前沿技术十分尴尬,在用户场景出现之前,这些技术没有用武之地。
AR行业的另外一个机遇在游戏行业。2015年8月份,Niantic从谷歌脱离,成为一家独立游戏公司。9月份,Niantic与任天堂共同发布了游戏《精灵宝可梦GO》,成为现象级作品。然而,这款游戏的出现并不足以为AR正名,因为火爆的背后有很多随机因素,既有任天堂粉丝的情怀,又有对于AR技术的新鲜感。Niantic的下一款游戏也只公布了将与《哈利波特》携手,目前尚未公布发布日期或玩法等信息。在此之前,只能确定AR技术在原创游戏领域具有潜力,而潜力大小则需要下一个爆款来证明。
技术完善之前的本末倒置
AR行业目前尚未发力原创内容,绊脚石在于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虽然ARKit和ARCore已经普及,全球支持AR框架的手机数以亿计,但数量庞大的AR手机尚未成为AR时代的载体。因为AR背后牵扯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很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其背后支撑的技术其实非常复杂。
例如,AR从根本上依赖于超越几何学的空间理解水平。AR地图看似简单,实际上应用了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针对物体分割环境并准确识别的技术研发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从这个角度讲,AR技术只是AI技术的一个子集,AR行业远远未达到大规模技术落地的水平。
谷歌已经开始在新的应用程序和设备上推广镜头计算机视觉引擎。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谷歌得出了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如果不能分析相机实际所看到内容的细微差别,那么空间映射环境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帮助。这也从侧面证明,即使技术实力领先的谷歌都未能找到直接的解决方案,AR的技术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积累。
得益于智能手机AR化竞争趋势和数亿潜在用户的市场规模,AR领域的很多初创公司都完成了融资,但这个行业能否真正开辟市场还有待商榷。在AR技术成熟之前,其在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等未来行业中的适用性已经勾起了太多人的胃口,甚至被称作计算机与现实世界交互的桥梁,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2019年,AR行业的重点仍然是后端的技术研究,而非应用或硬件开发。不过,行业内仍然需要Magic Leap或类似的公司,通过高调宣传其产品或服务来获取更多的注意力,这是一把双刃剑,关注带来的可能是资本,也可能是更多的质疑或彻底的失望。
5G或是宜居时代
爱立信、英特尔曾在今年3月联合Telia推出了一个AR与5G结合的案例,展示了在5G网络下,更高吞吐量和更低延迟的AR体验,为AR和实时视频流解决方案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目前,5G商用技术研发试验已正式进入第三阶段,或将于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2020年正式商用5G网络。
无论是VR还是AR,其体验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在于网络延迟带来的眩晕感,以及画面卡顿对于沉浸感的影响,失去了现实性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都没有灵魂。这与硬件无关,但却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因此,低功耗、低延时和标准化是AR硬件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背后,在于大量的数据传输与分析,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网速。与4G网络相比,5G的数据吞吐量增加了10倍,通信容量增加了100倍,而延迟是此前的十分之一。5G在AR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更高的容量;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网络均匀性。毋庸置疑,5G将成为未来AR行业的必备技术。
触底反弹
不同于facebook和苹果这样的大企业,即时的市场状况和用户兴趣对于AR领域的初创公司显得尤其重要。2018年,在冰封的资本市场上,大型投资公司已经开始调整对于第一轮投资的预期。同时,迟迟没有现象级的产品或应用,这些都让AR行业在2019年的融资前景雪上加霜。
基于本文的分析,AR确实称得上是一个“奇葩”的行业,无论是后期入场的科技巨头还是业内原生的明星企业,都只能勾起消费者对于行业未来的想象,却迟迟不能把想象变成现实。只存在科幻片中的AR时代还有多远无法预测,对于技术的原始积累只能保持足够的耐心。
在技术成熟之前,AR行业或许无法摆脱“持续冰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