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市场能否创造新的增长点?
面对未来百亿美元的市场,语音技术就是一把钥匙,而内容服务和产品创新则是生产机器,若钥匙都做不好,即使性能再好,不能启动的机器也只是一堆废铁。
2014年11月6日,彼时的电商巨头亚马逊悄默默的在官网上线了一款“会说话”的音箱,即搭载了智能语音助手Alexa的智能音箱Echo。
没有发布会,没有贝佐斯的站台,没有预告消息……可见亚马逊并不是“太重视”Echo。谁承想,这样一个不受重视的产品,却开启了亚马逊在智能时代的一个新纪元。
有亚马逊珠玉在前,友商们显然坐不住了。这之后的几年,智能音箱的这把火不仅从国外烧到了国内,也从互联网企业烧到了手机厂商、技术平台企业等。
从百家争鸣到四分天下,再到三足鼎立
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京东,于亚马逊推出Echo的第二年就联手科大讯飞成立合资公司“灵隆科技”,并推出首款智能音箱叮咚(dingdong)。彼时,国内的智能音箱市场还没有成型,作为配套设施的各类智能硬件也才刚刚起步,出货量可想而知。
直到2017年下半年,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渐渐有了起色。京东之后,以BAT、华为、小米为首,包括联想、出门问问、喜马拉雅、Rokid等成百上千家企业都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智能音箱。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公布的全球智能音箱2018年Q4出货量报告,阿里、百度和小米已然跻身前五名。而分析近几期报告,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的几大巨头基本已经定格。这不得不归功于近一两年来的“价格战”。
犹记得2017年的双十一期间,原价499元的天猫精灵X1降价至99元,原价399元的叮咚TOP智能音箱更是开出了49元的促销价。策略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补贴后的天猫精灵X1在2017年双十一当天即卖出了100万台,成为国内首个销量过百万的智能音箱和智能音箱厂商。
一年过去了,被部分业内人士判定为难以持续的“价格战”依旧在进行,且变本加厉。2018年,百度、小米相继加入原本由阿里、京东主导的“价格战”,并不断推出包括小爱同学mini、小度智能音箱等新品。
也是在这一年,作为国内智能音箱先行者的京东渐渐显出“后发力不足”的短板。2018年下半年,相比于接二连三发布智能音箱新品的阿里、百度和小米,因为京东智能战略的调整而愈加不受重视的叮咚音箱渐渐势弱,不仅没有半点水花,主体公司“灵隆科技”更是在去年年底被曝出CEO离职、团队面临解散的消息。
渐渐地,原本“四分天下”格局的智能音箱市场开始发生变化。随着京东的渐渐淡出,其原有市场也被阿里、百度、小米所瓜分。至今,国内智能音箱90%的市场已经被阿里、百度和小米握在手中,不出意外的话,三足鼎立的格局已初定。
市场“虚火”太盛,智能音箱急需要理性“自救”
不可否认,因为补贴这一策略,智能音箱的市场规模正不断增长,但在这背后也存在隐患。因为现在的“繁荣”都是由“补贴”堆出来的,其中的真实市场令人质疑。
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他们或许家里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智能配件,也或许不存在刚需,但如果这一产品(优惠后)的售价在可承受范围内,他们多数都会抱着试一试、好奇的心态去购买,自用或是送人都是不错的选择。
以阿里为例,其2018年Q4的出货量为270万台,这其中超过70%的出货量均是在双十一(活动时长三周)完成的,可见低价、优惠促销对于用户购买欲的刺激。
但从企业角度来看,即使再财大气粗,“补贴”也不可能长久维继,终有停止的一天。届时,各自的出货量才是真正的实力。
补贴策略下的出货量都是“虚火”,而如何在补贴停止后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也因此,他们一边进行补贴,以扩大用户群体,并引导、教育用户,一边又不断寻求突破,打造能够满足用户、适应市场落地的产品。
为了“自救”,他们为智能音箱加上一块屏幕
以往,在亚马逊的带头作用下,国内智能音箱多“继承”了圆柱体风格,一眼望去,市面上多是一些或高或低、材质不一的圆柱体智能音箱。
而在2017年5月,亚马逊的一堆圆柱体中出现了一个“异类”——带屏智能音箱Echo Show,将语音交互与视觉交互做了一个集成,投入市场后意外带起了一波新潮流。
当时国内较早感应到这一波潮流的是京东,它在几个月内顺势推出了带屏智能音箱叮咚Play,而后百度、阿里、小米相继打造了更具竞争力的带屏智能音箱。他们之外,腾讯、出门问问等第二梯队的玩家也紧追潮流得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其中腾讯更是叫停首款智能音箱“腾讯听听”项目,转而将精力投入“叮当带屏音箱”。
图 | 从左至右:小爱触屏音箱、小度在家、天猫精灵CC
进入市场一年后,在智能音箱2018年Q4的出货量中,带屏智能音箱的份额已经占据了10%以上,百度当季的出货量中有42%都是带屏智能音箱“小度在家”。从市场数据来看,这一块增加的屏幕似乎真的起到了一些作用。
“谷歌的Home Hub、亚马逊的Echo Show和百度的小度在家等带屏智能音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他们被视听结合的刺激所吸引。”Strategy Analytics总监大卫·沃特金斯点评道。
确实如此。从产品本身来看,屏幕是对现有智能音箱的“补充”。除了内容上的补充,屏幕的存在也让人们能够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实时看到任务进展,以做到及时纠错,享受智能服务。
以烹饪为例,当用户查找一个菜谱,无屏智能音箱只会以语音的形式“读出”内容,而带屏智能音箱则能基于视频提供信息,显然后面一种人机交互更为舒适。从某些方面而言,这种细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用户的焦虑。
相比于无屏智能音箱,这一多出的屏幕让人机交互更加自然,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但是这一块屏幕是否真的能够帮助智能音箱实现“自救”?只能说,作用是有的,但是并没有真正挠到痒处。
技术没做好,再多内容和硬件创新也只是空谈
从近一年来的发布会来看,每当有智能音箱新品推出,各企业宣传的重点多集中在硬件创新和内容平台,譬如多出来的这一块屏幕,又或者是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智能服务。
现如今,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初定,这时候再谈及竞争,内容和创新也是人们最常挂在嘴边的、树立壁垒的关键。
这方面,三家巨头的颇为类似的打法似乎也验证了这一点——手握不同定位和价位的智能音箱系列产品,在各自平台接入更多的智能控制平台、互联网内容平台等等,并在硬件方面不断创新,力图打造极致的服务和用户体验。
但是这真的能够帮助智能音箱实现“自救”、真正落地市场吗?就如同屏幕一样,作用是有限的。
自推出之日起,智能音箱的主打特色就是“语音交互”。作为一款以语音交流为主要交互方式的设备,“语音技术”就是开启所有服务的钥匙。而在现有智能音箱的宣传中,语音交互依旧是宣传点之一,但权重却不似以往,相比于介绍上浓墨重彩的内容和硬件创新,它的介绍多只是一带而过,不免有点本末倒置的意味。
在价格战的推动下,身边已经有不少抱有好奇心的朋友购买了智能音箱。因为多数人都是直接在线上购买,因此在选择品牌的依据多只能依赖于“内容”,譬如一位平常惯用QQ音乐的用户,他会倾向于选择接入QQ音乐平台的百度或是小米智能音箱。
只不过,从周边朋友的前身经历来看,固然所选择的智能音箱囊括了自己所喜欢的内容平台,但是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的不精准却阻碍了内容的服务、拉低了用户体验。最终,即使价格不是很高,朋友最终还是选择了“退货处理”,并对这一品牌的音箱形成了一个“智能服务差”的印象。
对智能音箱存在抱怨的不止这位朋友,不管是线上查阅,还是线下体验,对智能音箱心有吐槽的比比皆是,包括语义理解不准确、应答反应迟钝……
于智能音箱产品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稍不注意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用内容吸引用户,却因为语音技术的不过关而丢失用户,甚至被用户群体贴上不良标签。这时候,再好的内容也挽救不了用户的心。
不可否认,借助补贴轰炸、内容平台搭建等手段,智能音箱的市场教育工作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但在这一过程中,各企业却相对忽略了最为根本的“语音技术”,而这才是产品落地的“敲门砖”。
面对未来百亿美元的市场,语音技术就是一把钥匙,而内容服务和产品创新则是生产机器,若钥匙都做不好,即使性能再好,不能启动的机器也只是一堆废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