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概念催生泡沫,骗子众多,包括医疗AI裸泳者众!

资讯 5年前
849

8月14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一家号称AI公司,用真人假冒AI编程,并骗取了巨额融资。

一家名叫Engineer.ai的明星AI初创公司,由两名印度创始人创建,总部设在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的公司。该公司号称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程序,辅助缺少工程师的公司,自动“组装”新的代码。可以像定制披萨一样,为任何人和公司自动生成自己的各种网站和手机app。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Engineer.ai多位高管和员工的说法,Engineer.ai并无AI。其所声称的大部分demo制作和软件生成,目前都是依靠印度,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工工程师来完成的。甚至,这家公司连一个像样的人工智能专家团队都没有。

面对《华尔街日报》的指控,Engineer.ai也指出,自己曾经在其网站上发布的一份声明,该声明表示软件的“平均约60%”是机器完成,其余由人类生成。但是,当被再次问及其产品中到底哪个部分是如何用AI生产的时候,发言人以这些细节是核心技术专利为理由拒绝详细说明。

就是这么一家假冒AI的骗局公司,却获得大批投资者的关注,而且迅速吸引大量投资,成为欧洲最大规模的A轮投资。

去年11月,Engineer.ai对外宣布完成了2950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Lakestar和JungleVentures领投,SoftBank的DeepCore参与。而这家base在伦敦和洛杉矶的初创公司,也成就了去年欧洲最大规模的一笔Al轮投资。

去年,日本科技巨头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 Corp.)推出了一支专用于人工智能的投资基金,预期资本为1080亿美元。这次投资也成为了软银DeepCore这笔AI专项基金,投资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可见AI、 AI+这类概念对资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实际上,从2016年开始,AlphaGo一鸣惊人以来,AI靠着概念、愿景和人才,囤积了大批资源和融资,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估值发展体系。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如果不声称涉足AI,就唯恐被资本市场抛弃。现在AI落地,资本大潮退下,谁有真正本事,谁在裸泳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就算谷歌、Facebook这样的AI重镇也不免遇到尴尬处境。

谷歌能够自动打电话的AI,被称赞通过图灵测试的Duplex,背后实则是真人在伪装。谷歌也承认Duplex订位服务的确有相当大的比重,大约有25%由真人完成,或是AI语音订位过程中有15%必须由真人接手完成。

Facebook曾开发过一个基于文本的虚拟助手Facebookm,并称这是一款可以和用户聊天,可以辅助工作的万能助手。但Facebookm的背后却隐藏着代理商,当聊天内容变得过于复杂的时候,这些代理商就会接管。如今Facebook已经关闭该服务,并且声称这只是一个实验品。

IBM沃森健康部门在成立 6 年,投资 50 亿后,仍然免不了裁员 70%,缩减服务规模的命运,几乎宣告了这个项目的失败,原因就在于技术与落地之间的巨大鸿沟。

在国内,科大讯飞曾在一次大型会议上展示的机器同声传译,同样被揭发实则由人类译员完成。根据同传译员的揭露,现场部署的科大讯飞系统并未机器翻译发言内容,而是语音识别了人工翻译员的同传结果,再转录在会议屏幕上。

资金与技术实力雄厚的科技巨头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大量急需资本喂养且技术实力尚不明朗的创业公司了,尤其是很多医疗AI创业公司,号称能够自动识别、有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人工智能,实际大多只有一个数据值、决策树等,和人工智能没有关系。

当然AI的愿景依然美好,2017 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李总理也明确指出,2019 年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加快在各行业各领域,当然也包含医疗领域,全面推进“互联网 +”的进程。从中足以见得国家对于医疗AI方面的重视程度。但是目前国内大批的医疗AI项目技术含量普遍不高。

但真正人工智能要建立机器学习产品还需要大量的研发,训练算法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技术资源以及数据。

AI+、医疗人工智能的骗局密布,水深坑多,需要警惕AI的资本泡沫,即使像软银这样的投资机构也没能绕过骗局。现在AI的估值、市值乃至商业化能力都在重估,回归理性,AI行业洗牌,伪AI创业公司将穷途末路。

(欢迎转载,注明作者和出处即可,愿意与Dr.2交流的请加微信号)

延伸阅读:

《十年再出发,回归互联网医疗的本质》

《医疗AI巨头IBM沃森规模裁员,撕掉了国内大批伪AI企业最后一块遮羞布!》

《为什么说医疗AI的突破,可能首先来自大公司!》

点击阅读原文就可以加入医库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