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2000亿,旷视稳了?

资讯 2年前
1.28K

文 | 谢泽锋

上市三天,股价翻倍,市值一度突破3000亿港元。在一片质疑声中,头顶“AI第一股”的光环,商汤科技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商汤上市后的火热,很自然地让投资者们对“AI四小龙”中其他三家(旷视、云从和依图)的资本征途充满期待。尤其是折戟港股后转战科创板的旷视科技,有希望成为四小龙中第二家上市的AI公司。

不过,巨额的研发支出,持续的业绩亏损,AI商业化前景不明等问题,一直是笼罩在AI企业头上挥之不去的乌云。

具体到旷视科技,其与大股东蚂蚁集团合作的合规性(涉及到人脸识别数据),一直颇受监管关注。此外,旷视2018年营业收入与两年前相比大幅下调了5.73亿元,这两个问题被证监会反复追问,成为其上市最后关头的“拦路虎”。

遭遇注册阶段罕见的二轮问询,面对更加严格的数据监管环境,在素来注重盈利的A股市场,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就如同整个AI产业的商业化前景一样,注定不会一路坦途。

01 罕见的二轮问询

查阅证监会多轮问询的问题来看,营收和数据安全问题是旷视科技最大的两个“疑点”。

旷视科技已于2021年9月9日过会,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门票”,但过会并不意味着可以最终上市。在上市之旅只差临门一脚时,旷视遭遇了注册阶段罕见的二轮问询。

2021年9月30日,旷视科技提交了科创板注册申请,随后在10月28日收到证监会下发的意见落实函,该文件要求旷视进一步说明关于同行业、研发、小贷类客户、员工持股及高管等共计八大问题。

但经过两个月的准备后,旷视长达100页的回复,依旧没有打消证监会的疑虑。12月29日,证监会便再次就营收、公允价值及数据问题发问。截至2022年1月8日,旷视科技还未回复。

一般而言,通过上交所审核进入注册阶段的拟科创板企业,意味着已经通过了监管层多轮考验。走到注册这一步,妨碍其上市的绝大部分质疑和“瑕疵”基本完成了整改和解释。

往往证监会在对拟注册的企业再进行一轮问询后便可获得上市,注册阶段遭受二轮追问的企业,历史上屈指可数。旷视则不幸位列其中。

查阅证监会多轮问询的问题来看,营收和数据安全问题是旷视科技最大的两个“疑点”。

首先,与两年前旷视向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相比,此次A股上市的招股书中对业绩进行了“大洗澡”。

其中,2018年的营业收入由两年前的14.27亿元大幅锐减至8.54亿元,足足相差了5.73亿元之多。这也导致毛利缩水3.98亿,应收账款则减少4.51亿,而存货增加了近9000万。

根据招股书,旷视科技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8.54亿元、12.60亿元和13.91亿元。而如果按照2018年14.27亿元的营收计算,其近三年的收入则呈现下滑态势,这与高科技公司的高成长属性严重不符,也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预期和投资者信心。

旷视科技解释称财务数据大幅调整是因为“新收入准则实施时间不同”、“项目制合同业务两地实务处理上的差异”及“收入确认具体适用政策的调整”所导致。

但这并未打消证监会的质疑,在第二轮问询中,证监会便要求旷视从重大合同、会计准则合规性及对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影响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其次,与大股东阿里、蚂蚁集团的关系,以及数据使用的合规性,也是证监会追问的焦点。

公开数据显示,阿里系为旷视第一大机构股东,蚂蚁集团全资子公司API(HONGKONG) 持有旷视科技15.08%股权,淘宝中国持有旷视科技14.33%股份;二者合计持股接近30%。

此前,阿里系企业一直是旷视重要的客户,还曾因为李开复的“口误”风波,引发蚂蚁集团和旷视紧急“辟谣”,蚂蚁集团声称其“从未提供任何人脸数据给旷视科技,目前双方已无相关业务合作”。

尽管在2020年前三季度,阿里系企业已退出旷视科技前五大客户之列,但在最新的问询中,证监会要旷视说明与蚂蚁集团的具体合作内容,包括数据的使用方式和合规性。

问询能够追溯旷视既往业务的合规性,由此足见证监会对数据安全合规、用户隐私问题的高度重视。

敏感数据使用的合规性问题,一直是监管层对互联网及高科技企业监管的重中之重,也极有可能成为旷视上市最后关头的“拦门虎”。如果旷视的二次问询回复无法做出合理解释、满足监管要求,旷视的上市之路有可能会就此终结。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