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味春晚,人情味过年
文|孙光辛编|张 艺“每年都在致力于把新梗变成心梗。”2022年的春晚精彩尽在实时讨论区,微博上五百多万人在线互动中,一位网友发布了自己的吐槽。每年春晚,小品总是令人把期望值拉满,因为语言类节目通常是社会变化的缩影
文|孙光辛
编|张 艺
“每年都在致力于把新梗变成心梗。”
2022年的春晚精彩尽在实时讨论区,微博上五百多万人在线互动中,一位网友发布了自己的吐槽。
每年春晚,小品总是令人把期望值拉满,因为语言类节目通常是社会变化的缩影。今年的春晚小品依旧是热词堆叠,“创业”、“元宇宙倒腾狗”、“短视频制作”都是时下科技热点。
虽然许多网友表示,今年春晚小品甚至不如“撒贝宁嘴瓢”有意思。但是,春晚小品却引发了一件场外魔幻事件:沈腾在春晚小品《还不还》中以元宇宙为做“老赖”的借口,并自称元宇宙的“doge king”,节目结束后,网传虚拟币dogeking立刻涨了五十倍。
“这可能是今晚最好笑以及最荒谬的事情。”
相比小品节目,今年春晚的舞蹈、武术、戏曲等传统文化节目好评如潮。这离不开技术加持下,对传统文化美的呈现更加震撼。
如三星堆文物亮相,古老的文物通过现代科技“活了起来”,沉浸式的节目效果,令14亿人直观地感受到先人惊人的创造力。
舞蹈《金面》 来源:春晚直播
从节目内容嵌入到舞台的沉浸式效果,再到实时互动评论,科技已经深度融入春晚,成为幕后的“顶梁柱”。
“沉浸式春晚”如何打造?
“沉浸式”是今年春晚打出的吸睛标签。
自元宇宙概念火起来以来,沉浸式体验一直受到不少人关注,但对于舞台表演来说,沉浸式已不是一个新词。在此次春晚直播开始之前,人们一直对春晚将如何实现沉浸式体验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其中被央视早早宣传的“720度环幕空间”就是关注的重点之一。
遗憾的是,央视的环幕空间并非之前很多人猜测的“通过地板来实现720度”,仍然是在天花板和墙壁上做文章。尽管,环幕空间可以从除地面的其他全部角度与晚会舞美结合,从而达到全景式舞美效果。但是依旧没有实现期待的科技感,现场观看的体验可能还不如经过AI实时渲染后的直播效果。
歌曲《黄河 长江》 来源:春晚直播
另外,央视虎年春晚在沉浸式体验上真正的突破靠的是听觉上的体验。不同于以往主舞台两侧主音箱的设计,今年采用的是分区域多点扩音——在观众席区域放置了160个小型扬声器,在圆桌区的定制台灯底盘装配了120个微型扬声器,并根据每个扬声器的位置调控每个扬声器的音量和延时,通过降低演播大厅的回声提高现场观众的观看体验。
不难看出,春晚想通过“视、听”两方面的改善,打破以往“只有在最好的位置才能获得最好的观看体验”的难题。
但能够到现场看春晚的仍然是少数,从信号转播到网络直播,近几年,春晚网络的直播观看比例越来越高。
2019-2021年,新媒体直播用户数量分别为5.27亿人、6.06亿人、5.69亿人,占比分别为44.93%、49.19%、49.91%。今年,不仅仅央视频、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开始直播,微信视频号也加入直播大战中。直播观看人数的大规模并发,这考验的都是5G通信和8K直播技术。
另外,随着短视频和手机直播的兴起,手机的竖屏播放形式越来越受到视频创作者的重视。2022年,央视首次提出竖屏看春晚。
舞蹈《只此青绿》手机直播画面,来源:微信视频号直播
此外,为尽可能展现出舞蹈的美,加强感染力,虎年春晚还采用了AI动作捕捉技术,令今天的舞者和几千年前的三星堆大立人共同演绎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光学运动捕捉,利用大量近红外主动照明的智能相机高速抓拍采集舞蹈演员的关节运动信息,再通过AI算法生成实时人体骨骼参数,从而将舞蹈演员的动作实时复制到大立人青铜像上。
《金面》AI动捕 来源:CG世界
无论是视听的沉浸式体验,还是通过AI动作捕捉打破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次元壁,亦或是为场外观众完善多渠道收看方式的措施,无一不指向了一个方向——拉近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但春晚想要进一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光靠提高节目展示的科技含量还不够,与观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让春晚更受欢迎。在每一次互动方式的转变,互动能力的提高中,科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春晚互动进化史
群体的声音,在这个时代史无前例的被加强,普通人对于春晚的参与感也前所未有的强烈。
春晚诞生之初,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成为年夜饭后的隆重活动。但这一阶段,春晚与观众是割裂的,除现场简单互动外,场外观众与春晚的距离仍然遥不可及。
1990年,人们第一次有了与春晚互动的机会,春晚采用了PK的形式让观众选出最喜爱的节目,这一年赵本山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凭借小品《相亲》一炮而红也顺利拿下了1990年小品类的第一名。
小品《相亲》,来源于网络
但受限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投票只能让观众能够在很小的范围内与观众互动。此时,春晚单向输出文化的能力无人能及,并诞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桥段:提到“宫廷玉液酒”,马上就能想到“一百八一杯”,一说“我是白云”,总有人能接上“我是黑土”。
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逐渐在国内普及,人们与春晚的联系更加密切。比如,人们在各大论坛上讨论相关话题。但此时,也只是在观众群引起小规模的互动,观众的意志并没有影响春晚节目的内容创作。
2013年被称作是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元年,2014年,在春晚前后60个小时的时间里,全球社交网络总关注数高达21.7亿人次。春晚节目“互联网化”,结束了春晚单向输出,观众被动接受的局面。
“过去我们玩春晚的梗,现在春晚玩我们的梗。”有网友感受到这一变化。
互联网重流量,需要话题,春晚也急需拉拢年轻人,因此不少偶像明星也得以站上舞台。
据央视公布的数据,2014年春晚播出期间,话题度最高几件事或人分别是李敏镐、大张伟《倍儿爽》抄袭、YIF魔术穿帮、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照片中的大萌子与爸爸的合影、影子舞以及新年祝福。
来源:央视网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再加上关注点转向明星,春晚的实时互动量大增。而这一年的春晚,央视首次采用了大数据与双屏互动技术,满足观众的实时互动需求。
此时,春晚的互动内容都还局限在节目本身以及新年祝福上。
直到2015年,微信红遍大江南北,春晚互动史有了新的篇章。
当年,抢红包让春晚节目都成了背景音乐,并一举奠定了微信支付的江湖地位。对流量难以抗拒的互联网企业看到营销机会,此后,众多巨头纷纷豪掷亿金发红包。
不过,届时,科技巨头们小看了14亿中国观众的热情,技术一时之间难以承压。2015年除夕夜,110亿次的“摇一摇”导致腾讯出现了1个小时的宕机。2016年支付宝也没能避免宕机的问题。国内两大云计算巨头纷纷折戟,令春晚红包环节在2017年被取消。
“双十一”一直是阿里云秀肌肉的时刻,在此前也被认为是互联网数据并发的天花板。但2018年除夕当晚,淘宝登录的实际峰值超过了2017年双十一的15倍,即便是在2017年“双十一”云计算能力上又扩容了3倍,依然出现了宕机。
2019年,春晚通过与百度合作重新开始了红包互动。
这一次,百度依靠资源投入和定制化开发挺住了压力,但手机厂商却撑不住了。由于百度APP当时并非装机必备的应用,苹果、华为、小米、三星的应用商店均因大量的下载量出现一段时间的无法访问的情况。
2021年,为应对春晚红包的“洪流”,阿里云、腾讯云、京东云、金山云等联手才凑够了春晚红包所需的云计算资源。
春晚红包大战的6年,也是中国互联网公司高速增长的6年。
今年除夕夜,京东总部大楼一片灯火辉煌,都在确保“春晚战役”。
2022年除夕夜的京东总部 来源:京东视频号
2022年央视春晚期间,7轮红包互动创下历史记录,15亿元的金额以及长达23天的红包活动均表现出京东的诚意,但整晚下来,红包的互动数量定格为691亿次,首次出现下降的情况。
红包互动次数的下降,既有京东的因素,也有春晚的因素。
今年的京东红包,每轮互动只能抢三次。京东这项措施,一是为了通过限流保证云资源安全,二是为了能将春晚红包带来的临时用户转化为长期用户,让钱花在刀刃上。
虽然京东这次冠名红包,性价比依然不错,但春晚红包的颓势也已经显现。2019-2021年,春晚的红包互动数量分别为208亿次、639亿次、703亿次,春晚红包的互动数量增长也已放缓,福利性质的红包互动在维系与用户之间联系的方面后劲已有所不足,春晚还需要寻找其他互动方式来继续春晚与用户之间的粘性。
技术变革令春晚与观众的互动方式变得多元,观众在互动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主动性也越来越强。这或许也是商业市场的缩影——已经来到“用户至上”的时代,无论是存量或增量的竞争,都是以用户为核心。
元宇宙春晚的“最终幻想”
如今,沉浸式艺术因元宇宙概念的大火开始被人熟知,或将成为下一个引发春晚节目巨变的表现形式。
沉浸式艺术的特点就是科技感、互动性、趣味性,春晚作为国内最大规格的演出之一已经在尝试科技与舞台艺术的结合。但截止目前,当前的技术手段还无法完全实现,元宇宙春晚还依然是“最终幻想”。
目前,软硬件技术还只能在视听方面达到一定程度的沉浸式体验,春晚的球形舞台环幕空间并未真正突破传统舞台的界限,VR看春晚也还只停留在“看”的层面,无论是现场还是场外的观众都无法直接与节目进行互动。
不过,VR/AR等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春晚实现更多互动方式提供了可能。
国外已经有通过堡垒之夜举办虚拟演唱会的先例,虽然每场演唱会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在虚拟演唱会中,人们已经可以在堡垒之夜中拥有虚拟角色,并体验到不一样的演唱会体验。
堡垒之夜虚拟演出画面 来源:弧光电影艺术中心
随着元宇宙技术发展,VR等硬件设备普及,春晚也可以通过元宇宙让更多的人体验现场感。在算力、存储等技术设施能力得到质的提升,VR等智能设备的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沉浸式艺术或许也能凭借其在互动性上的优势,像春晚红包一样改写春晚历史。
科技的加持下,传统文化在人们面前变得“活灵活现”,LED屏与灯光舞美的完美结合、AI动捕技术所展示出的东方神韵,都令人叹为观止。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将凌驾于文化之上,相反,科技更应该是服务于节目的文化内涵,用科技展现文化。科技为表,文化为里,才能给人带来极致的美的体验。
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属性加强所带来的观看体验变化,已经让春晚逐步走向了下一个阶段。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下,科技与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将会使过年的方式发生巨变。
随着VR等元宇宙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场外观众也可以通过各种终端设备进入虚拟春晚现场,获得视听之外更为丰富的交互体验,甚至可以一家人一起探索虚拟春晚现场,获得更多的乐趣,春晚可能不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体验的。
当然,这影响的也不仅仅是春晚,由于虚拟交互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即便无法与家人在现实中团聚,也可以在元宇宙中聚首;放鞭炮这样已经越来越难见到的习俗,也可以在元宇宙中重现。
但在此之后,年味将变得更淡,还是更浓呢?
别让科技越近,人与人却越来越远。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科技味春晚,人情味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