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用启示录:安防市场的蜜糖和砒霜

资讯 2年前
1.58K

刚刚进入解禁期,商汤科技的股价就经历了崩盘式的下跌。

对于这样的结果,外界并未有太多的诧异。AI领域的投融资事件数量在2019年时就已经显著下降,“四小龙”的上市路可谓一波三折,在市场整体不乐观的环境下,机构投资者的撤离可以说是预料之中的结果。

比起股价的一时涨跌,不少人看不懂的是:为何曾经的“宠儿”到了被“遗弃”的地步,而且同样命运的远不止商汤一家,几乎所有靠计算机视觉起家的AI创业者,都走向了一条高开低走的下坡路。

问题的答案绝不只是“大环境不好”可以解释的,理清楚行业崛起的过程中犯了哪些错,新故事为何无法挽回投资者信心,以及创业者们自我救赎的机会在哪里,对AI市场的方向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01 一场华丽的梦

回顾人工智能的进化历程,2014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2012年的ImageNet挑战赛上,深度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横空出世,由此开始了计算机视觉的黄金时代。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国内外的研究团队不断刷榜,到了2014年的时候,计算机图像识别的准确率首次超过了肉眼识别。

这一事件的影响力虽不像AlphaGo那样出圈,却直接影响了人工智能的商业进程,国内的旷视、商汤、云从、依图、格灵深瞳等企业均在同一时段入局。即便“计算机视觉”还是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技术词汇,单单是AI识别文字、人脸、物体、场景的描述,就能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最为直接的场景就是安防市场。在雪亮工程、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推动下,大量的摄像头被布置在社区楼宇和交通路口,车辆识别、人脸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对安防赛道的增值不言而喻。

比如2012年成立的依图科技,第二年就通过“蜻蜓眼系统”帮助苏州警方破获一起入室盗窃,接下来很快就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人像对比平台,被应用于刑侦破案、反恐情报、治安防控、出入境管理等场景。

有些巧合的是,旷视的印奇、云从的周曦、商汤的汤晓鸥、依图的朱珑,不少AI企业的创始人都有着“科班出身”的背景,他们对技术创新有着深刻的洞察,但对商业的理解普遍有所欠缺,导致很多公司迷信于研发SDK,只要研发出标准化的模块,被集成在下游公司的解决方案里,就能形成稳定的营收。而且SDK被集成越多,对应的边际成本就越低,利润率也就越可观。

类似的商业逻辑牢牢抓住了资本市场的胃口,特别是见证了互联网商业盛宴的投资者,对AI的商业化有着特殊的偏爱。

一个著名的插曲就是徐小平和沈南鹏在2014年对格灵深瞳未来市值的激烈争论,分别开出了1000亿美元和5000亿美元的加码,最后妥协在3000亿美元的“中间数”。给一家刚满周岁的企业开出比肩腾讯的估值,淋漓尽致地诠释了资本市场对于AI的乐观态度。

两位资本大佬没有料到的是,格灵深瞳在2022年跌跌撞撞走进了“科创板”的大门,市值却只有70亿元,一个月内股价就跌了40%。早期的AI创业者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可理想终归要面对现实。

02 战友变成宿敌

技术派背景的创业者们,或多或少会低估商业市场的复杂性。

在AI起步的黄金时代,抛来橄榄枝的除了投资机构,还有诚意满满的“大客户”。旷视的第一个落地场景是支付宝的“刷脸支付”,云从的第一个订单是帮海通证券做远程开户的身份认证系统,商汤的第一笔商业化大单来自中国移动的手机实名制……以至于很多创业者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在算法精度上保持优势,客户自然会闻讯而来。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AI创业者把资金砸在了研发上,算法人才的待遇也水涨船高。而这种打法并非没有效果,不少创业公司频频出现在各种人工智能会议的得奖名单上,相关论文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没有“剧中人”意识到,算法的精度在不断刷新,可应用场景却止步在了安防领域。

2015年到2018年的三年时间里,不少AI公司将战场压在了安防赛道。

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的市场构成中,安防影像的占比高达67.9%;艾媒咨询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中揭示,安防和金融是人工智能市场份额最大的领域,占比分别为53.8%和15.8%。

计算机视觉是安防行业的刚需应用,但市场本身高度碎片化,并且以政府订单为主,同时赛道的深度并不大。就在创业者们想要寻找更多落地场景赚钱的时候,两类“野蛮人”不经意间闯进了市场。

一群是BAT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在百度、阿里、腾讯的战略布局中,很少直接提及“安防”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大脑、WeCity、AI生态企业等名词,可安防市场恰恰是核心的技术出口和业务延伸方向。

另一群是海康、大华、宇视等传统安防巨头。作为安防市场的主导者,海康威视等企业不再满足于销售摄像头,同样参与到了智慧城市等“基建”中,并且为了弥补算法上的短板,纷纷招兵买马增强自研能力。

BAT们的高举高打,不断冲击算法的价格,原本价值千万的人脸识别算法,迅速跌到了几十万的维度;海康们有着天然的渠道优势,深知政府和B端客户更愿意为硬件买单,抢占AI创业公司的市场可谓水到渠成。

标志性的转折是李开复的一次“口误”,蚂蚁金服在声明中刻意强调,支付宝的“刷脸支付”早已不与旷视合作,替代方案是蚂蚁金服独立研发的产品。曾经的亲密“战友”,悄然间成了抢市场的宿敌。

03 泡沫一夜破碎

AI公司就像一袭华美的长袍,光环褪去后发现爬满了“虱子”。

安防行业嗷嗷待哺的需求,撑起了AI创业的黄金时代,可在这场渠道为王的战役中,不少创业公司乱了阵脚。譬如为了和海康们贴身肉搏,被迫放弃兜售SDK的想法,做起了软硬件集成的解决方案,同时招揽人才开拓渠道。

结果却只能说差强人意。按照IDC在2019年下半年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跟踪》报告,“AI四小龙”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69.4%下滑到了51.4%。可传统的安防领域照旧被海康、大华、宇视把持着八成左右的市场份额,AI创业公司只能在逼仄的剩余市场空间里扎堆竞争。

安防市场是蜜糖,也是砒霜。当安防赛道从蓝海驶向红海,AI创业公司随即遇到了商业化困局,曾经的范式已然成了原罪。正如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的吐槽:“用高成本的人力去跑安防,就像拿步枪打苍蝇一样,投入与产出是非常不匹配的。”

过去为了拿到“大客户”的订单,AI公司需要付出庞大的人力和算力成本进行定制化研发,然后以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交付。市场竞争不激烈的时候,这样的服务逻辑无可厚非,可当行业趋于恶性竞争,压价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常态的时候,利润率被大幅压缩,大多数AI公司深陷亏损的窘境。

再加上安防行业的客户主要是政府和国企,付款审批流程普遍比较长,导致项目的回款周期较慢,进一步重创了AI创业公司的现金流,商业化进程遭遇了获客周期长、实施成本高、重人力交付等弊病。

悲观情绪传导到资本层面,一级市场迅速收紧了钱袋子。

2014年到2018年期间,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事件和规模逐年增长,2019年首次出现了回落,2020年连AI独角兽也不再被市场看好。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头部玩家陆续披露招股书,估值过高、烧钱严重、商业化落地难等痛点被越来越多人讨论。

即使商汤、格灵深瞳等陆续完成了IPO,市值已无法和高峰时同日而语,反倒是质疑声越来越盛。

为数不多的利好大概就是“死亡之谷”的说法,在Gartner经典的技术曲线理论中,一个行业总会经历高峰到低谷的转折期,预示着泡沫的破裂和参考的淘汰赛,唯有熬过“死亡之谷”的企业,才能进入稳定爬升的成长期。

04 敢问路在何方

想要挽回市场的信心,还需要找到有价值的新出路。

其实在2018年前后,冷暖自知的AI创业公司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避免在安防市场内耗,纷纷调整自身的战略方向。云从开出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药方,旷视加速了AI物联网的布局,依图科技将医疗和芯片作为主打牌,商汤试图讲一个平台化的故事,相继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业务布局。

摆脱对安防场景的依赖,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商汤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智慧城市板块的营收占比为45.6%,照旧是商汤最大的营收来源。比市场转移更难的,则是走出安防时代的路径依赖。

就像很多公司将目光定在了金融、医疗等领域,切入市场的做法却和安防如出一辙,算法研发到落地部署都需要巨额的成本投入,而且很多算法的落地过程不顺利。何况现阶段的AI在许多行业并非刚需,起到的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定价过高,客户不会买单,定价太低,直接影响产品的利润率。

“高不成低不就”的死循环,俨然不只是AI公司的错。需求侧场景的碎片化是不争的事实,决定了AI公司很难做出标准化的产品,虽然行业内已经出现了深度学习框架、算法工厂等新业态,AI落地的市场门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同样存在着市场教育的挑战,短期内无法像电力那样即调即用。

对大部分AI公司来说,可以描绘出AI应用的诱人前景,但无法回答具体的时间周期。毕竟在语音赛道上摸爬滚打十余年的科大讯飞,早已尝试了这样或那样的商业路径,可变现能力依旧不容乐观。这大抵就是基石投资者纷纷抛售商汤们的原因,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商业化环境,他们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下去。

确切地说,行业内并不缺少有参考性的建议。

有人认为AI公司应该在横向上下功夫,通过核心技术切入的方式,进行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为某个场景的客户提供标准化的平台性服务;也有人认为应该纵向深耕,不断积累行业Know- How,提供覆盖各个环节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如果这些声音出现在2014年前后,或许可以让一些创业者审慎思考。现在的情况是,AI公司往往背负着研发、销售、运营、管理的庞大成本,主动把节奏慢下来或者收缩战线,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一些AI公司主动和元宇宙捆绑时,早已被投资者和所谓的市值绑架。

05 写在最后

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酝酿时,安防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应用场景,让很多人看到了商业化的潜力,并刺激了中国AI创业的繁荣度。

但在商业模式的选择上,很多创业者犯了路线上的错误,照搬互联网时代的商业逻辑,轻视了AI落地的内在规律。AI不像互联网那样属于独立的产业体系,必须要和场景深度结合才能形成价值。

安防赛道缺少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无法支撑起高估值独角兽的盈利预期,而且安防这样的大赛道和大市场并不多,无论是医疗、金融、教育还是制造,大多是细碎的长尾场景,在AI进阶为通用型技术前,很难喂饱野心十足的创业者。

过度的乐观,过高的期望,最终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伤仲永”的故事。

也许最后会像旷视创始人印奇说的那样:“行业初期想要活下来,必须将所有的事情都做,等到行业成熟,再退回来,选择最有价值的一环来做。”但愿摔过跟头的创业者们,还有机会重新出发。

       原文标题 : AI应用启示录:安防市场的蜜糖和砒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