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国内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过海,谁更神通?

资讯 1年前
1.35K
专题|国内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过海,谁更神通? 专题|国内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过海,谁更神通? 专题|国内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过海,谁更神通?

科技明说 | 重磅专题】

从AI高谈阔论的概念, 到AI真金白银的投资,再到AI因ChatGPT大模型的升温,每一次技术带动产业的革新,都离不开不了两样东西的驱动。一是此起彼伏的技术迭代,二是不计后果的资本注入。

一直以来,技术+资本,成为撬动IT乃至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两大力量。犹如太极的阴阳两面,互相调和,互相驱动,互相帮助,然后带来更高的产业升级,让当下固步自封的企业望尘莫及。

于是乎,我们才可以看到,许多年前3万元的IBM笔记本电脑,还不如现在的一个iPhone的算力,更不如一个性价比更高的小米手机、华为手机、OPPO手机的计算能力。

AI驱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等新技术一起开挂,从来没有想过AI会在自我迭代的基础上,还能驱动这么多门类的技术迭代与进步。技术进步同时带来的变化,必然对百行百业的企业创新大有裨益,或许会有吃螃蟹一脚踩到坑里面的激进者,但这都不要紧。

实际上,在全球每一次的技术进步中,怎能没创新者的挖坑?怎能没激进者的踩坑?怎能没实干者的填坑?

坑多了,不怕,就怕我们连坑都不想去挖 连坑都找不到的话何来找到新路。

每一次挖坑踩坑填坑,不就是找新路么?也只有持续不断地挖坑踩坑填坑,才能朝着实现创新目标向前迈进。

现在,埃森哲站在AI创新者、激进者、实干者的肩膀上高呼,“不落地不AI”。这样的咨询巨头,都数十亿美元投资AI了,请问你们还在等什么呢?

“不落地不AI”,这就是一个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宣言。落地AI到行业,无论是数据分析,还是数据挖掘,还是数据洞察,还是针对大模型的行业化,还是推理训练的行业化,唯有集大成者方能实现AI行业化的成功落地。

那么,落地AI行业,必然离不开两大努力,即:对新技术的持续掌握和对新资本的集中投入。由此而言,面向AIGC发展,落地AI最值得关注的九大科技上市公司,你们都了解多少呢?那么,中软国际、软通动力、中电文思海辉、亚信科技、东软集团、浙大网新、中科软、宇信科技、博彦科技,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实现AI重塑自我的?

中软国际:

战略携手三大伙伴

三线出击收割AI红利

2023年,当我看到中软国际成立AIGC研究院的消息后,认为基于解放号平台全面能力,去推进政企数智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生态伙伴的技术力量。

为什么呢?这里简单说一下中软国际面向AI的三条线,也就是其三大AI合作伙伴:网易、百度和华为。

一是,与网易数帆也就是前网易云携手的战线。网易数帆继承了网易云前身所有的优势,也是专长在软件与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其公有云平台也是与业界云厂商合作,网易数帆不自建公有云。因为专注软件开发与服务,所以成为业界小而美的特立独行的云厂商。

我是在想,中软国际之所以要与网易数帆合作,其目的很纯洁,就是要通过合作,接力网易数帆的软件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加持中软国际成为一个更前沿、更创新、更快可以帮助政企用户落地的大佬。

是的,从一开始,中软国际发展目标就很明确,就是要成为一家赋能行业数字化落地的大佬。其官方定位更大气,行业领先的全球化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之一。

更准确地说,这是中软国际解放号与网易数帆Codewave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係,围绕AIGC及低代码应用,进行全面合作推动AI场景商业应用项目落地。中软国际旗下解放号平台以“解放IT生产力”为初心,始终专注于软件定制领域,构建了中国最大的软件B2B供需知识图谱,打造软件产业互联网服务的生态底座,汇聚庞大的产业生态资源。在解放号宣布与网易数帆建立战略关系之前,双方早已在合作了。

二是,与百度智能云,也就是百度智慧云,或者业内也有人叫做百度云计算进行深度合作的战线。但百度官方准确称呼叫:百度智能云。与百度智能云的合作,我想中软国际存在两个方面的诉求,一个方面是百度智能云基于自身云平台优势,持续打造智慧行业的平台与方案,中软国际可以从中融合与学习,然后通过自身的服务能力整合对外。

另一个方面是百度一直在打造大模型“文言一心”,并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并且在后期优化提升百度智能云的标准化AI解决方案将会带来深入影响,特别是在深入交通、制造、能源等重点行业领域应用场景方面,也将带来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并且百度已经All in 文心一言,作为中国非常有代表性的通用大模型创新者,百度智能云可以为中软国际带来的变化与影响也将是多层次多领域的,这个变化不亚于后面提到的中软国际与华为的全面合作。

三是,与华为合作的战线。这条线可以说是中软国际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战略线。为此,在AI方面,中软国际也是全盘接受华为的产品与技术,并积极整合对外推进。总的来说,主要围绕在与华为盘古大模型、华为云、昇腾与鲲鹏芯片产业的合作。

业内人士之前对我透露过,华为动手做大模型研究非常早,可以说是国内为数不多很早就开始悄悄研发的公司,但华为盘古大模型最终的目的最主要的还是要面向行业领域,而非个人消费者。随着2023年已经预告7月初华为将推出面向行业的大模型,从而也让我可以看到华为盘古大模型早该有的真面目。重行业,这个思路也非常契合中软国际的发展定位,为此,在大模型的合作上,中软国际与华为也将是非常紧密的,这个紧密程度不亚于之前中软国际与华为云的合作。

中软国际与华为云的合作有很多消息放出,这里就不再多讨论了。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主要还需要说一下,昇腾与鲲鹏芯片产业的合作。中软国际当然不是直接卖芯片的销售商,而是发挥出自身服务能力的特长,与华为合作在基于昇腾与鲲鹏的基座上构建更多成功落地的行业云,比如基于昇腾AI软硬件平台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携手云上贵州打造的贵州枢纽算力调度平台,基于鲲鹏底座的轨道交通票务云,与华为合作建设鲲鹏教育生态。

三条线的合作,让中软国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AI全产业的发展有了更明确更准确更精准的定位,从而就不会如其他科技公司吵吵闹闹的泛泛而谈了。于是,要落到实处,要真枪实弹地干一场,中软国际基于GPT底座打造了青燕平台和解放号JointPilot平台。

目前“青燕平台”结合GPT通用大模型,助力用户实现AIOps,从咨询规划设计、数据搜集整理、模型需求灌入、模型数据语料训练调优、应用发布上线,以及AIOps全生命周期监控运维,这是目前所有行业用户都必须触及的门类。而JointPilot平台正联合战略客户和生态圈伙伴展开领域知识图谱(DKG)相关联合创新,下一步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软通动力:

打造AI第二增长曲线

图谋新发展

软通动力对于AI的想法还是比较久了,之前在与业内朋友聊到软通动力之时,曾提到软通动力的根基还是在于其多年来的软件服务能力,目前借助AI技术创新的机遇将软件服务能力进一步放大,扩展到更多行业领域。

事实上,软通动力成立人工智能研究与创新中心(AIC)和确立首席AI科学家卢志武教授之时,就已经表明要在AI行业落地上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要知道,很多公司都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发展停滞不前。加上之前疫情等外部因素影响,众多科技企业都在寻求业务全新突破。对于立足自身业务转型的软通动力而言,早就有次担心,并且从2013年开始就启动了面向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平台(软通智核)的研发。然后基于软通智核推出高精准度对话机器人Rglam (安歌),进入物联网、银行、保险、证券、汽车、电商等多个行业。紧接着将自动化 (RPA) + 智能化 (AI) + 低代码能力整合起来,推出AI端云一体化产品,形成全面的智能自动化创新产品和服务。每一步,都彰显着软通动力在AI领域的商业图谋。

与此同时,软通动力也是华为重量级的合作伙伴,在AI技术引进和合作上,与华为走得也十分近。作为华为昇腾万里认证级应用软件伙伴,基于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推出了AI端云一体化产品。

当然,软通动力不可能什么都专长,将自己最有机会,最能体现能力的行业作为AI相关整合产品的试点,由此软通动力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先干容易的事情,再做较难的事情。对于AI落地行业的策略上,软通动力亦然如此。先将自己的AI整合产品方案打入金融、汽车、电商等熟悉而又有行业资源的领域,树立行业落地的标杆,标新立异才能吸引到更多行业、更多企业的关注,才能形成自身在AI行业落地上的真正影响力。当然,这样策略,也更好地实现新技术方案组合在行业落地上的营收与利润表现。这是任何一个科技公司所看重的根本。

当然,软通动力也不止于华为,2023年发布软通天璇2.0 Maas平台,其技术底座层级扩展了包括微软、阿里、百度及元乘象ChatImg在内的大模型接入。从而基于天璇AI Copilot引擎为核心,构建面向多领域的AI Copilot行业应用。很有意思的是,每次重要的软件产品与服务推出,软通动力都要将自己集团的应用作为首要试金石,AI Copilot也已逐步覆盖软通动力内部多个管理场景。

为此,我们也可以发现,软通动力也在致力于大模型的行业落地战略,在具体战术上,依然吸纳了业界大模型领域的重要厂商合作,软通动力不仅是微软大模型的较早接入应用开发者,接入了全球领先的Azure云 GPT4,也是百度文心一言、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深度合作伙伴,同时还是阿里通义千问的生态合作伙伴,此外基于某大型通讯设备企业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框架,将自身的业务范围覆盖至AI算力资源到 AI开发平台层的领域。

软通动力在2023年重磅发布了模型即服务平台——软通天璇2.0 MaaS平台,提供对商用和开源大模型的支持,以及大模型一站式运营服务、数据治理及安全服务。就此,软通动力已经开始构建大模型生态,为行业用户提供平台工具、专业人才和技术服务,加速大模型行业化,实现快速落地。

可见,本来就在软件服务领域有所专长的软通动力,在AI发展策略上,通过构建大模型生态,借助模型即服务平台,采取了全栈整合,全盘吸收,覆盖基础设施到平台开发服务等涉及企业在AI落地上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如此全面发展AI相关业务落地,必然也表明了软通动力势必已经将与AI相关的业务作为了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

中电文思海辉:

塑造全球AI能力

持续强化诸多行业战略

中电文思海辉以前就是叫文思海辉, 这是由之前两家上市软件外包公司文思信息和海辉软件合并而来,2018年当时各自股票以1:1的比例进行整合,双方股东各持有新公司50%的股权,合并后新公司名称为文思海辉。

然后到了2020年,文思海辉发起公开出售邀约,引起30多家企业竞标,但最终以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中国电子,2020年文思海辉成为中国电子旗下成员企业,这就是后来的中电文思海辉。

说了中电文思海辉的名字来历,再探讨一下中电文思海辉在AI领域的诉求,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了AI方面的推进工作。在2018年左右,中电文思海辉的AI+战略明确聚焦金融、制造、政务、文娱、零售等领域,其目的就是要借力使力,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集成起来,为全球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是中电文思海辉的强项。因此,实现AI技术服务的行业落地,一直以来都是中电文思海辉的重要公司战略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加速创新、助力增长、优化运营、升级体验的四大客户价值依然在中电文思海辉的AI战略多年推进中坚持了下来,真是难能可贵。要知道从2018年到2023年,业界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大风大浪之间,中电文思海辉还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值得一赞。

为行业数字化注入全新价值,这是中电文思海辉自成立以来的行业使命。AI浪潮之下,踏浪而行,这也看出了中电文思海辉的行业担当,要在赋能行业AI化过程中,实现自己企业使命,彰显自己企业的数字化价值。

为此,中电文思海辉拥有超强的数字化咨询服务与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实施能力,为全球企业提供AI+的技术服务,也成为了数字经济下的公司成长活跃的业务。当然中电文思海辉在技术实施、体验交互、咨询服务以及面向大数据分析、商业智能等运营服务上也有了更具体更智能等新内容,并且包括更具体的人工智能领域数据采集服务等中电文思海辉也有非常详细与落地的方案。

从2018年打造AI+金融、AI+政务、AI+生活的三大AI业务板块,到如今中电文思海辉打造了更为强大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当然如AI+银行、保险、地产、制造以及大数据服务成为了当前的重点。

要体现出自己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优势,这样才能更有行业竞争力,中电文思海辉有着二十多个行业的深厚积累,既懂行业应用场景痛点,又通晓技术语言。在长期实践中服务157家财富五百强企业,提供全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及服务,为17家中国TOP20互联网企业提供长期服务。

面向全球化发展,中电文思海辉拥有全球交付能力,其公司发展25年,在全球设有50个交付中心。拥有35000名员工,可为全球客户提供200多种语言、7*24小时的技术支持及交付服务。当然,这也是中电文思海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最终要为企业用户服务创造价值,离不开卓越的数字化服务能力。中电文思海辉深入打造AI大数据服务平台,全球10w+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专业的AI数据服务。在成立AI研究院后,吸纳近百位AI专家致力于推动AI+金融、安防、制造等场景的落地应用。通过咨询服务、软件/平台、开发服务、集成运维的四大数字化服务条线,实现对行业企业的端到端数字化实施。

在具体行业成功落地方面,如中电文思海辉政务服务机器人获“2020中国数字政府优秀产品奖”,中电文思海辉智翼云助力首都机场动力能源公司实现移动巡检、智慧运维,中电文思海辉金融的国际结算系统已融入智能技术、区块链应用、智能汇款、智能审单等,跨境金融区块链应用已经陆续研发完成并投入实际应用,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安全可靠的综合贸易金融解决方案。

五年来,作为IT咨询与外包领域的重要厂商之一,中电文思海辉通过AI+行业的战略持续落地,已经迈向全球AI能力集大成者的成长之路,未来的路还有多远,值得期待一下。

亚信科技:

发挥自我优势深入AIGC

并购整合高瞻远瞩致力未来路

亚信科技在IT提供商领域中是一个低调的前行者,在全球通信及大型企业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近年来如火如荼AI方面的投入与研究,亚信科技是否也很重视呢?

事实上,是肯定的回答。

在我看来,亚信科技面向AI有着三个方面的打算:

一是顺水推舟,发力熟悉的行业领域。借助自身在通信运营商领域多年的技术服务、软件开发、方案合作等实战经验,基于传统运营商合作的业务,开拓面向AI与5G相结合的新路径,这条路走起来对于别的公司看似很难,但对于亚信科技而言,却是顺水推舟,加一把力而已。

2020年亚信科技携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清华大学等中外通信运营商与高校,共同撰写了《通信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十年》报告,其中分析指出,在未来 3-5 年内,人工智能面向通信业务与支撑,部分通信运营商构建的技术中台体系,都将全面商用与成熟。其中的AI平台板块,将作为AI面向BSS领域注智与赋能的载体,全面推动客户运营与业务运营的智能化。

在这个报告发布之际,我也曾撰写了一篇小文章《下一个十年,以AI见通信未来》对其做过简单的诠释。可见,亚信科技对于AI在通信行业中的发展趋势研究与分析非常深入与前瞻。

亚信科技通过RPA、数字人、数字孪生等产品方案加速运营商数智化创新,并将AI能力融合到BSS领域,打造计费域的智慧运维、智慧出账和健康巡检等创新应用。通过系列数智化手段赋能运营商,进而巩固了亚信科技BSS行业领导地位。在亚信科技的财报中也能看到,这条路上斩获早就开始了。

二是,积极融入并建设AIGC生态。AIGC赋能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动力。亚信科技积极融入AIGC生态,与头部AI公司合作,将AIGC等先进的AI技术,整合到产品和服务中,以更好地服务于用户,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三是,并购整合创造性开拓三新业务。2022年初完成收购艾瑞咨询,2022上半年完成亚信科技原有数字运营团队和艾瑞咨询的整合重组,以一个新的品牌“艾瑞数智”来运作。在数智运营领域,通过这两个团队的融合,也完成了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的整合,战略协同性得以进一步加强,对三新业务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与促进。

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亚信科技的发展情况,近几年来就会发现一个规律,每次发布财报,亚信科技都将三新业务作为了对外讲解的重点,当然对于传统BSS业务依然会做出详细的披露。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亚信科技对于AI领域的融入还是非常专业也非常深入。

此外,对于并购艾瑞咨询的战略决策,我一直认为非常棒。之前我写文章曾经分析过,不过现在我的认识更进一步。为什么呢?除了在产品与服务层面,并购艾瑞咨询整合资源对于亚信科技开拓三新业务有直接的立竿见影的行业价值。其实更重要的是,艾瑞咨询相当于就是亚信科技的未来进一步创新的“望远镜”。

之前亚信科技专注运营商领域多年,后来开始开拓更多其他垂直行业也有所建树,但是这都还不够,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艾瑞咨询所具有的行业数据与专业咨询的积累,可以让亚信科技站在千行百业的高度,看得更远。于是亚信科技在产品规划、技术研发方向、方案整合、服务打造等方面的创新也就有了更高的视野,这对于后期的发展大有裨益。

对于任何一个科技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除了在双碳领域加强之外,更重要的是,能看清未来的路,看清自己最有价值的努力方向。往往路走对了,一切就交给资本与时间加上好的团队就可以实现。

因此,我认为,并购艾瑞咨询,亚信科技有着非常高远的战略眼光。这样可以更有机会与全球咨询大佬埃森哲看齐了。

当然,在技术创新的路径上,任何一个新软件的发展成功,都离不开实战的应用。也可以这么说应用打造软件成功的基础的基础。亚信科技在这个方面也看得十分清楚,新软件产品与服务的推出都来自长期的行业用户实践,从长期的应用实践中打磨出真正有用、好用,并且看得见市场潜力的软件产品。

东软集团:

看似低调

却有了19年的AI坚持

在AI领域的专注与研究,东软集团是一个低调的存在。

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东软集团对于AI的专心与专注以及专业。三专可以简单概括东软集团的AI雄心壮志。

专注在于,早在2004年,东软就开始启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这属于国内非常早就开启了自己AI战略的厂商,也属罕见了。况且一直持续到现在,从未停歇。想要在这条路上获得真正的发展,需要有更全面的认识,东软集团认为发展人工智能更多的在于如何与云、物联网、大数据的结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当然数据驱动的AI一定与大数据相关,但AI也同时将被云、物联网所驱动。可见,AI创新之路,并非只是AI,需要带上个更多的创新技术融合进来。也可以这么说,AI创新之路就是一条AI与其他创新技术融合创新的过程。

专心在于,正因为东软集团在AI领域的专心,所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很大意义上,可以为带动东软不断创新,在技术、产品、方案、服务以及业务模式的方面进一步获得新的动能,成为东软走向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翅膀”。

专业在于,东软集团对于AI研究的专注与专心,激发了更深入的专业研究,在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和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和实践,尤其我觉得在医疗、汽车领域战果颇丰。

早在2004年东软集团也投入了研发医学影像数据识别技术。在2006年东软推出计算机辅助诊断(CAD)产品,可以对泌尿CT进行辅助诊断。目前,有50多家泌尿专科医院使用了东软品牌的CT和泌尿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同时,针对医疗文本识别、图像识别、影像数据,东软医疗AI方案在辅助医疗方面,与宣武医院合作专注脑水肿领域的辅助诊治。还在呼吸疾病如肺炎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领域也有所广泛的合作与推进。

现在,面向医疗领域推出多款AI+医疗行业应用,包括添翼医疗领域大模型、飞标医学影像标注平台4.0、基于WEB的虚拟内窥镜等。这是东软集团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在AI+医疗行业的创新实践,加速推动公司“AI+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生态图谱战略布局。

此外,新一代飞标医学影像标注平台4.0已在北京宣武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大型医疗机构得到应用,飞标平台累计标注的医学影像数据已达2000多万张。从智慧医疗这条线分析来看,东软集团很有可能后续对医疗行业大模型做出一定的创新,毕竟大模型进入行业才能彰显其真正存在的创新价值。

不过,在大模型方面,东软集团也是百度生成型大模型AI产品文心一言首批生态合作伙伴。假如东软集团想要在行业大模型这条路上力求上进与创新,我想必然会首先在医疗领域构建自己的医疗行业大模型。事实亦然如此,在发布添翼医疗领域大模型后,就是对东软集团在医疗行业的整体战略将带来意想不到的牵引效应,甚至撬动东软集团在医疗行业构建全新的发展格局。

另一需要说一下的是东软集团在汽车行业领域的AI战略情况,也是从2004年开始,东软就面向汽车电子领域研发高级辅助驾驶技术,即碰撞检测、车道线识别、路旁标志物识别、泊车辅助等。在障碍物识别方面,就是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目前公司的辅助驾驶软件已经应用于国内外十余家汽车厂商。

东软VeTalk车间通讯系统作为国内首款V2X产品,基于V2X通信技术(DSRC & LTE-V),为整车厂、一级供应商、运营商、智能交通行业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包括硬件开发套件、面向量产V2X-ECU、网络协议栈、SDK、应用示例、标准一致性测试与仿真模拟测试平台、V2X Server,全面支持中国、美国、欧洲、日本V2X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东软集团下面出来了三个重要子公司,比较早的是东软医疗,后来还有东软睿驰、东软熙康。

东软医疗成立于1998年,以影像设备为基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MDaaS平台、设备服务与培训、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业务线。CT向来是东软医疗积淀最深、实力最强的业务线。因此,在医疗行业的“端”设备方面,东软医疗拥有真正的实力与资源,在这个领域继续融入医疗大模型的技术,有望出现获得很有意义的创新机会。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创立于2015年10月,是行业领先的基础软件、SOA中间件、自动驾驶和跨域融合车云一体技术产品与服务供应商。公司以软件技术为核心,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等关键技术,聚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基础软件、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为车企面向未来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卓越的、可迭代升级的核心技术、软硬一体化产品及软件平台产品,致力于成为车企“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因此,东软睿驰在发展AI融合汽车这条路上,将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东软熙康成立于2011年,由中国东软集团和美国GE医疗系统公司共同发起与成立。当时,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东软在医疗信息化上开创了中国的一代先河。目前东软熙康已经发展了四大业务,包括云医院平台服务、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智慧医疗健康产品,面向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保险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不同主体,提供数字医疗领域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在2023年国庆前的9月28日,东软熙康登陆港股主板正式挂牌上市。

如此说来,看起来低调的东软,在AI领域有着数年的坚持,实属并不低调,确属专心专注于AI的行业创新。

浙大网新:

重视AI驱动

就是重视未来发展

对于浙大网新在AI方面的发展情况,我是看到一个消息之后才开始有了关注,之前总感觉浙大网新在AI方面战略雷声大雨点小,然而当我看到这个消息后才发现,浙大网新其实也非常重视AI方面的发展。

公开消息称浙大网新在2023年4月10日对外表示,在2019年发布的IN-Edge分布式AI系统,构建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数据和任务的协调和分发机制让AI更节能、更快速、更灵活、更高效。不过看介绍,IN-Edge分布式AI系统采用高密度分布式ARM通用计算集群作为硬件平台,ARM平台的AI算力目前到底可以到什么水平,相信专业人士还是非常熟悉的。但关键是又同时采用了基于边缘计算的系统架构软件平台,构建分布式人工智能系统,可见,这也是追随了分布式架构的潮流,加上有了在ARM领域的具体应用,对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创新探路价值。

当然,这里既然提到了ARM平台,那么到底ARM平台现在算力可以到什么水平了呢?

据最近Arm推出2023全面计算解决方案(TCS23)来看,其中包含了基于全新第五代GPU架构的全新Arm Immortalis GPU,面向下一代人工智能(AI)保持性能领先,其全新Armv9 CPU集群的能力值得关注。目前公开消息可以看到,在Arm算力平台上的AI性能已经提高了两倍。此外,继续推进对Arm NN和Arm Compute Library全面的支持,这对于AI发展十分有利,最重要的是,Arm平台也在能效、隐私保护上有了更好表现,甚至有业内人士提到本地运行和处理在能效方面比云端更加有效益。但是这主要还是针对移动端或者说是安卓用户的小模型的应用。

当然,在2022年,谷歌云已经发布了Tau T2A,开始与云原生处理器明星厂商Ampere Computing公司合作,采用基于Arm技术的计算芯片,也是首款基于Arm架构的虚拟机(VM)。更值得关注的是,Ampere Computing这个公司,目前似乎有了撬动英特尔、AMD的雄心,2023年推出的AmpereOne系列处理器,拥有多达192个单线程Ampere核,内核数量为业界最高。这对之前的芯片大佬虽然还没有带来最直接的威胁,但已经在敲打英特尔、AMD等芯片巨头,开创一条新道路不是么有可能哦?

况且,一直以来以生态体系强大而著称的英特尔,也感觉到了Ampere的行业朋友圈越来越丰富,比如包括谷歌云、微软Azure、甲骨文云、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云服务提供商,以及HPE和Supermicro超微等服务器设备制造商,这些业界大佬都开始与Ampere有所合作,对AmpereOne表现出来了浓厚的兴趣。

如此说来,浙大网新在AI战略领域选择了一条更有创新突破的Arm路线,这对于后续的发展将带来持久的影响。那么,为什么浙大网新在面向支持AI战略推进过程中选择了Arm算力平台作为基石?其实,这与浙大网新早在2019年明确提出基于AI-Driven的战略有很大关系。

在提出AI-Driven战略之前,还经历了最早的Computer+X,然后到“互联网+”,再到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从在AI战略上的选择历程可以看出,浙大网新每一次战略变化都紧扣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历史已经证明:唯有跟随行业大势,善于借力行业大势的科技公司,才能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AI-Driven战略的提出,强调通过整合ABCD,即AI人工智能、Bolckchain区块链、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ata大数据,以及融入IoT、5G等创新技术,形成全新的智能化平台系统,从而赋能政企行业的数字化进阶。

因此,业内有心人应该可以发现,浙大网新2020年就发布了四款“智能+”产品方案,包括IN-Road交通基础设施健康监测平台、IN-Talk智能语义问答系统、IN-Wealth智语金融深度数据因子以及IN-Security白盾安全防御一体机。这些AI领域的产品与方案组合,正好可以通过云平台的便利性,面向智能交通、金融科技、智慧人社等典型应用场景,推进不同产业的AI升级。当然这个过程虽然非常累人,但浙大网新还是做了,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且还将不同行业的智慧解决方案与业务全流程的智能化平台服务都能实现更好的结合,并非只是为了某一个产品而做产品。这就是浙大网新非常有意思的创新之处。

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很早就已经落地了“政小助”的机器人服务,不仅能听声,还能看图,还能识字,实现了手录文字、可视图片、语音、鼻音、听觉的五感“多模态交互”,即能从多感官、多情感来实现与人交互。未来能否在视频上有所升级,我想浙大网新必然在行业大模型应用上或许有了新的思路。但在GPT行业应用上,浙大网新无可置疑的是业内落地非常早的了。

中科软:

聚焦垂直行业

更聚焦“模型即服务”

中科软的特长是什么,熟悉的业内朋友不难回答。但是,在AIGC时代,中科软的特长又是什么?

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与业界友商在AIGC发展之路上热情PK,这对于中科软的务实传统,默契而有效。为什么?

术业有专攻,行业也有专攻,不可能某一个公司把百行百业全部吃透。理想很灿烂,现实很骨感,也只有专注自己特长的行业,深耕下去,才有可能在AIGC的较量中获得自己应有的成功。

为此,中科软凭借多年的保险IT领域技术及客户资源,开启了AIGC垂直MaaS应用平台在保险行业中的推进。MaaS即Model-as-a-Service模型即服务。

既然战略有所确定,那么必然投入起来。2023年中报显示,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支出4.76亿元,同比增长7.20%,主要系重点推进AIGC垂直MaaS应用平台的研发与创新。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中科软对于AIGC落地不仅仅在于其战略上的重视,同时在技术投入上也明显非常重视,就此也可以看出,中科软也很想从AIGC这股浪潮之下寻求自身业务上的新突破。

说到突破,必然需要创新,那么中科软在AIGC落地推进上的创新表现在哪里呢?

一方面,创新思路已成。中科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软件服务之中,同时推动行业大模型的真正落地。这个思路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怎么讲?中科软的既有特长在于软件研发长期积累与行业方案的深度渗透力。借力使力,必然需要发挥自身的特长与优势。为此,该创新思路比较符合中科软自身的发展节奏,也契合AIGC行业发展的趋势。任何一个新兴的技术落地行业领域,都离不开解决方案的组合,离不开软件开发商与集成商的推进,AIGC也不例外。中科软也早已看到了这个行业发展特点,从而立足自身固有的实力,去构建自身的AIGC创新思路。

二方面,首要行业突破点也已经确定。目前据中科软对外披露的信息来看,其最有影响力的行业在金融IT领域。2023H1其金融IT领域实现收入17.23亿元,其中保险IT领域实现收入15.11亿元,难能可贵的是,在行业整体发展进入平缓期的情况下,其金融整体业务与保险业务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态势。

要知道中科软2023年半年报实现的总营收为26.31亿元,其中保险IT业务占据公司总营收57.43%,超过了半壁江山。金融IT业务占比也超过了65%。

此外,政务、医疗卫生、 教科文等行业领域的业务也有所发展,有升有降,表现不一,但从中科软业务领域与解决方案的覆盖来看,包括了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健康医疗、政府领域、金融领域、媒体领域、民航领域、邮政领域、呼叫中心、交通领域、能源领域等几乎百行百业都有中科软的身影。毕竟是成立于1996年的老牌软件公司,行业覆盖与渗透还是值得一赞的。

由此而言,对于中科软在AIGC方面的发展就不得不抓重点行业,重点行业有所突破了,其他行业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聚焦保险金融,聚焦模型即服务,这条路,阿明觉得中科软走得还是非常踏实。由此也看到了中科软推出的寿险生成式人工智能(MaaS)平台方案,这块试金石能否凑效值得继续关注。

当然,在针对AIGC垂直行业MaaS应用领域,国内的公有云厂商也十分积极,并且将公有云的快速创新与行业模型应用相结合,这对于不少有志于此的科技上市公司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然而,如前文所述,术业有专攻,对于行业的把控与深入方面,像中科软等ISV具备了先天优势,况且有着数年的行业应用落地的打磨,这是公有云厂商无法短期内比拟的。更多时候,公有云厂商与ISV合作开拓将竞争关系化为合作关系更为有利,事实上,亦如此。

宇信科技:

强势行业加速融入AIGC

同时做深做细

大家可能没有想到,一向对外低调行事的宇信科技,在AIGC方面2023年就已经训练出了适配金融场景的垂直模型,并应用到了各产品线上,同时结合通用大模型预研了宇信金融系统编程大模型。宇信金融系统编程大模型作为编程助手,可以支撑各种金融业务场景的开发工作,这也是大模型应用到行业领域提高开发效率的典型案例之一。

当然,业界都熟悉宇信科技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如银行,虽然银行这个行业的IT供应商竞争一直比较激烈,但是,各自拿出自己的杀手锏,似乎都能分得属于自己的那份羹。那么宇信科技的杀手锏是什么呢?

宇信科技是国内非常有代表的银行IT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其经营模式或者说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应用软件开发及服务、运营分成和系统集成设备销售及服务模式,简而言之就是ISV+SI模式,在此基础上,宇信科技长期发挥外延生态模式,与阿里云、蚂蚁金服、百度、腾讯云、新华三、华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虽然宇信科技与阿里云、蚂蚁金服很早就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推进云计算、数字金融微服务。但是,目前可以看到公开信息中,宇信科技与百度合作上的披露更多一些。

在与百度战略合作上,宇信科技看重的是百度在AI、云计算、大数据、5G、边缘计算、区块链等各个新兴技术领域百花齐放的资源,毕竟百度技术投入还是很可观的,在新兴技术领域的研究也博大精深,这对于宇信科技在新兴技术应用上必然是一大利好的补充。

当然,资本+技术才是IT科技领域玩转的“双色球”,为此,百度与宇信科技在资本合作上于2020年1月左右就上了一个大台阶,百度约6亿元战略投资宇信科技,从而百度持有宇信科技股份占总股本达到了的5.71%,业界当时评论认为这是一次人工智能平台型公司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供应商的高度联手。

有了这次资本战略领域的高度携手,后续在百度文心大模型发布之后,自然也就更为吸引宇信科技的合作。到目前来看,百度文心大模型已经逐渐发展为包含NLP(自然语言理解)大模型、CV(计算机视觉)大模型、跨模态大模型,既有基础通用的大模型,也包含面向重点领域、重点任务的大模型,以及丰富的工具与平台。也只有丰富而又逐渐细分的大模型,才可以让更多ISV合作伙伴尝到AIGC行业落地的甜头。

由此而言,之前宇信科技与百度在资本与技术领域的战略携手,为当前大模型行业落地奠定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现在,百度在针对文心大模型行业化落地上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大,谁更主动与其合作必然将获得更多技术与方案上的先天优势。

这也是百度与业界大佬竞争中不得不加速大模型创新与落地的进程,不仅大规模应用在了百度自己内部的各个产品领域,还同时通过百度的飞桨开源开放平台、百度智能云平台等辐射到工业、能源、金融、通信、媒体、教育等百行百业。

阿明早就指出,大模型行业化落地到百行百业,才能真正发挥出大模型的创新价值,否则只是成为一时逗乐之“小游戏”就太可惜了。

作为百度首批文心一言大模型的接入厂商,宇信科技对于大模型与AI落地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宇信科技已经在AI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智能化上不断努力。不过,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证券等行业,有着对金融数据的行业合规性与敏感性,大模型渗透入金融行业,势必会顺带提升了金融业务本身的安全性,因此大模型行业落地重点领域可能不会在金融领域爆发,更多的可能性在教育、科研、医疗等领域。

即便如此,从对外披露的信息来看,宇信科技依然积极与通用大模型平台厂商如百度等合作,推动大模型在金融智能助手、文档抽取,金融数据分类分级、代码开发等金融领域的应用。未来宇信科技海将探索大模型技术在信贷业务、经营分析、客户服务、数据资产等更多业务场景的落地,对此还是值得期待相关的产品解决方案未来发布。

此外,宇信科技与腾讯云携手,基于腾讯云的数据库TDSQL、大数据处理套件TBDS等技术产品打造了针对金融行业的解决方案。

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了24年左右,宇信科技自身在行业落地上的长期实践与积累,也必然是其AI与大模型落地行业的优势与基础,AIGC大趋势已经到来,如何更好结合金融的行业特点与业务应用特色,可能是有志于AIGC在金融领域推进的所有ISV考虑的重点。如宇信科技这样做深做细将是必然之选。

博彦科技:

以金融为起点

凭借创新技术平台真打实干

成立于1995年的博彦科技,已有28年左右的发展历程。

我没有想到,博彦科技也对AIGC领域情有独钟。博彦科技自研的数字人产品SaaS平台,可以接入包括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等AI大模型产品。可见,要想AIGC行业落地好,必须得打造一个可以对接大模型的平台才好。

做产品是技术创新的目标,但做平台在此基础上,更多的需要考虑到生态整合与资源融入。首先博彦科技将自家自研的数字人产品接入到了该数字人产品SaaS平台。这对于一些运维工作带来助力,也方便日常运营。

阿明认为,能在AIGC领域真打实干地布局落地,就必须在技术研发领域拥有一定的实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无用功。资料显示,博彦科技目前已经拥有30000+人才储备,公司员工规模超过2.6万人,特别是面向金融机构领域的用户,更为专注。目前也可以为金融用户提供从系统集成、数据分析、智能算法到用户体验设计等系列专业方案。

就此,博彦科技其实已经打造了从数据底座到数据中台再到前端应用的综合技术平台,而数字人产品SaaS平台只是其中靓丽的一环而已。

就此立足自身在金融领域的长期积累,博彦科技以金融行业为切入点,通过对大模型的调用及验证,深入挖掘生成式AI在金融行业应用中的潜力,与数据智能、移动金融、开放银行、风险管理、监管合规等服务相结合,这也是博彦科技自身最为重要的特色服务内容。

由此,博彦科技也逐步形成相关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期大幅提升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效率,在帮助金融行业用户AIGC落地过程中实现博彦科技一如既往的营收增长。

在生态构建上,博彦科技确实非常积极,积极携手合作伙伴,目前已广泛将AI技术应用于金融、智慧能源、制药等领域,未来也将加强达模型的行业落地应用,将智能客服、智能培训、数据分析、内容创作、代码生成等特色服务融入金融、医药等重要行业之中。

不管是大模型还是AI技术推广,都离不开云计算技术的加持,为此,博彦科技已与亚马逊云科技、微软Azure、华为云、腾讯云、阿里云、百度云、京东云等云厂商构建了广泛的云计算生态体系。此外在数据库、BI领域也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如OCEANBASE、南大通用、人大金仓、帆软软件、永洪科技等都是其长期合作伙伴。

不过,从目前博彦科技对外披露的信息来看,其AIGC发展的路径首要还是将百度文言一心作为了重点,也成其为文言一心大模型行业落地的重要推动者。

作为面向全球的IT咨询、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始终致力于加速技术与业务的有机结合,依托自身研发与创新能力,为金融、高科技、互联网等行业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及产品,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早在今年年初,博彦科技即签约成为百度文心一言首批生态合作伙伴,优先内测试用文心一言,与百度在产品研发、标准制定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化合作。5月,签约成为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生态伙伴,博彦科技与百度智能云共同探索大模型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企业智能引导助手,代码生成开发提效,自动化测试等场景落地,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创造价值。

博彦科技面向未来竞争,实行内生增长与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战略模式,基于行业合规基本准则,在数据智能、移动与自动化、风险管理与监管合规三大方向上发力,特别是对于数据安全的敏感性,金融在百行百业中应该是最为突出的,而金融行业又是其最为重要的客户领域。

因而,博彦科技也打造了数据治理平台,以银行数据治理需求出发,构建整体安全的金融数据管理体系,在安全合规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价值。当然,博彦科技的AIGC行业落地不止于金融领域,比如制造、能源、教育、医疗、艺术、媒体等多行业场景的海量数据与行业数据,都是其非常重视的发展方向。

那么,在人人都重视的金融领域,博彦科技能否成为AIGC行业落地的顶流者之一,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编后记:抛砖引玉,AI时代如何再创辉煌?

其一,

我们对未来的所有想象,

今天是否都保守?

综合而言,IT集成商,到云集成商,再到大模型集成商,这一路走来,这九大科技公司似乎殊途同归,都在做每个时期创新技术落地行业的事情,唯一不同的是每个时期的创新技术对他们的技术复杂度要求不一样而已。

不知道是谁开始在传这句经典的话: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终将为人类打开全新的世界,今天,我们对未来所有想象都是保守的。那么,今天,我们对未来所有想象是否都是保守的?

尽管对于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我们依然处于迷茫的阶段,即便已经有成功应用在大模型上跑了起来,但是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一个生态丰富多彩的成熟产业。因此,对于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想象空间依然很大,对于AIGC生成式AI的未来发展想象空然依然很大,当然垂直行业大模型落地价值的未来发展想象空间依然很大。

于此来说,这九大科技公司的作为只是这场AI变革的明星代表,下一步,谁能成长得更为吸金,值得期待。

当然,想要发展得更好,需要更开放的战略与公司现有战术相结合。那么,在你们看来,九大科技公司中软国际、软通动力、中电文思海辉、亚信科技、东软集团、浙大网新、中科软、宇信科技和博彦科技,在AI发展之路上,到底谁的战略更开放,谁的战术更有力呢?

之前,美国知名投资人Chamath也谈到模型即服务将会颠覆现有的SaaS服务。他表示:“很多软件尤其是企业服务领域的软件,将会被替换为一个单一的模型,来帮助我们解决特定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在AIGC时代,企业想仅靠应用层面的竞争而成为下一个科技龙头,显然难以实现。我们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已经明显地看出,模型的迭代和进步才是AIGC爆发的关键。谁能够掌握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模型,谁就拥有开启新时代的钥匙。

因此,AIGC未来已来,在模型即服务的新趋势带动下,一大批软件开发商又有了发展的新活力,抓住AIGC的机遇,必然就容易找到自己的新活路。

所以,这九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岂不又要蓬勃生机一把。再创AI新时代的辉煌,就要靠他们了。

其二,

谋定AI大棋局,

能否参考一下埃森哲?

我还是想说的那个话题,谋定人工智能大棋局,能否参考一下年营收超4400亿元的埃森哲?

据资料显示,许久之前,埃森哲都开启了10亿美元为单位的AI投资,这代表了进入AI行业革命的风向标,这再一次证实了,下一个十年之变就在AI啊。

当然作为全球专业的咨询巨头公司,又是全球数一数二的IT外包企业,埃森哲(Accenture)为什么对于AI的理解与众不同?全球云观察分析认为这是埃森哲实在太在乎合作伙伴了。

一方面,承诺在人工智能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增大在AI领域的人才团队培养与行业话语权。并且在这之前,埃森哲已经决定了未来三年内将在数据和人工智能业务领域投资30亿美元。这次是继续夯实AI战略,加速落地规模化的AI领域投资。

另一方面,埃森哲继续加大了与与Alphabet谷歌、微软(Microsoft)和亚马逊公司(Amazon)的合作深度,这是明摆着帮助这AI三巨头将大模型等技术创新方案落地百行百业的节奏。

有了埃森哲这样的全球资讯巨头的真正入场,又是全球IT外包王者之一,就此AI世界才真正有了现实意义。“大模型实现行业普及化,将不远矣。”阿明笃定地分析指出,大模型不管GPT-4以及未来的GPT-5有多强大,唯有落地百行百业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彰显AI变革一切的威力。

如此看重AI的埃森哲,目前经营状况到底如何了呢?到头来,我们还是需要看一看全球资讯巨头、IT外包王者现阶段的经营情况是否令人乐观。

据公开财报显示,埃森哲截至2022年8月31日的2022财年营业收入为615.9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22亿元,同比上涨21.89%;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净利润为68.77亿美元,约合人名币493亿元,同比增长16.43%。

据最新埃森哲(Accenture)公布截至2023年5月31日的第三财季业绩,季度营收165.6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61.6亿美元。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20.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7.86亿美元。

按业务划分,咨询业务营收还是占比最大,为86.9亿美元,同比降低4%,小跌胜小涨,下一Q必定飙升。不信,走着瞧吧。

外包业务营收次之,为7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

显然,从营收规模和净利润两个方面来看,埃森哲都是大赢家,经营结果还是令人乐观,当然也令资本市场大多数人看好吧。

可见,埃森哲的经营业务一直没有变过,在自己长期的“专业”中做得伟大,不仅规模上档次,而且还紧跟全球AI技术狂潮,一点都不老套,与时俱进,拥抱技术变革,投入巨资重塑自我。

到这个时候,你是否明白了AI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吗?你是否明白了埃森哲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了吗?

话题再次转锋到中国的科技上市企业群落,再聚焦一下,除了中软国际、软通动力、中电文思海辉、亚信科技、东软集团、浙大网新、中科软、宇信科技、博彦科技……现在你能看到谁?又能看到什么样的趋势?又如何面对这样的趋势?

【阿明观察 |科技明说|全球存储观察 |全球云观察】专注科技公司分析,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原文标题 : 专题|国内九大科技上市公司聚焦AIGC落地,八仙过海,谁更神通?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