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用PC抢AI船票
文|刘雨琦 微软凭借ChatGPT一招翻身之后,中国企业无不瞄准这一目标。科技巨头、云厂商、AI公司们蜂拥而上,纷纷效仿微软试图复刻。但一直以来,微软业务版图的半壁江山都在硬件上,由硬件延伸出了系统、软件和云,才让大模型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文|刘雨琦
微软凭借ChatGPT一招翻身之后,中国企业无不瞄准这一目标。科技巨头、云厂商、AI公司们蜂拥而上,纷纷效仿微软试图复刻。但一直以来,微软业务版图的半壁江山都在硬件上,由硬件延伸出了系统、软件和云,才让大模型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AI快速突破,为人类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命题,即:大模型如何真正作用到每一个人?微软试图将GPT通过Windows系统放进电脑里,一众手机厂商也把大模型塞进手机。
这是一个横跨软件和硬件的双重命题。作为国内PC市场份额最高的联想,自然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
12月26日,在联想2023天禧AI生态开发者大会中,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首席战略官阿不力克木·阿不力米提(以下简称“阿木”)表示:联想将加速推动AI PC迈向 AI On阶段,并很快会扩展到AI手机、AI平板电脑、AIoT等AI终端家族,提供新的场景体验。
会上,联想正式发布了天禧AI生态“四端一体”战略,四端分别指的是AI PC、AI平板、AI手机、AIoT四类AI终端设备;一体则指的是个人智能体“小乐同学”,承接用户个人助理的任务。
人类将穿梭于四类AI终端,一体化办公、一体化作业。这意味着,中国PC端侧将进行一场AI大变革,并逐渐从PC衍生到各类终端,大模型作为大脑终于实实在在的成为生产力。
AI PC成为第一着陆点
从2月份ChatGPT火爆后至今,行业经历了从狂热到冷静后,逐渐认识到了一个事实:通用大模型并不是万能解药,软件的作用十分有限,仍然需要硬件作为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载体,无论是移动端还是PC端,通用大模型落地都需要找到第一着陆点。
联想选择PC端率先改革,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联想常年霸占着中国区PC端消费市场的榜首。IDC和Canalys均显示,在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领域,联想份额一度超过35%,甚至是第二名至第五名的总和。
庞大的PC端用户基数和市场占有率给了联想更大的空间,但选择AIPC的根本原因在于:相比于手机及其他终端,PC端的算力资源更强,可用空间更大,隐私安全性更高,同时生产力工具本身也能最大化的发挥大模型的价值。
以商品推荐这一企业需求为例,大模型不仅需要在选品时帮助购买者聚焦,更需要理解购买者的隐含需求。而与此对应,通用大模型只能提供同质化的产品推荐和笼统的价格信息,难以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
“终端设备将不再是一台台冷冰冰的硬件设备,而是从客体逐渐演化为主体。”IDC中国总裁霍锦洁讲道。
12月7日,IDC与联想共同发布了《AI PC产业(中国)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中提到,相比于通用PC,AIPC在硬件上集成了混合AI算力单元,能够本地运行“个人大模型”,创建个性化的本地知识库,既能够解决通用大模型的落地问题,也保护了用户数据的隐私。
从通用PC到AIPC,联想认为需要两方面的进化。
首先是端侧混合AI算力架构,CPU+GPU+NPU异构混合算力保证了AIPC本地推理的可行性,同时随着端侧算力的快速提升,AIPC可以承载更大的AI模型,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
混合算力平台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支撑端侧大模型的运行及复杂任务的执行。从具体表现来看,内嵌AI的终端是在终端本身算力基础上,通过压缩和优化技术,对AI大模型参数进行裁剪,形成轻量化的端侧大模型,同时结合多模态的认知和生成,让设备从生产力工具升级为个人AI助理。
其次,是需要一套AI原生的操作系统,即AI OS。这不仅指的是PC端系统,而是一套为了适配端侧大模型的智能终端通用系统,以此实现更加广泛的端边协同、跨设备互联,基于个人数据和使用历史,在边缘私域环境下进行个人大模型微调服务。
此次大会上,联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消费业务群总经理张华强调:AI不仅会改变PC的发展进程,同样会促发各类终端设备的改变,各类内嵌AI的终端设备都将陆续出现。
关于为何要将大模型放进系统里,参考手机端的改革就会知道,操作系统作为硬件设备的平台型软件,能够调用更高的权限、更多的资源,进而帮助用户实现更多功能。
大会现场,联想也展示了大模型装进系统之后的部分能力,由于更了解用户,其智能体“小乐同学”能够帮助用户预订会议、下载游戏、制作PPT、设置日程甚至满足一些更加细微的个性化需求。
而明年很多终端设备都将搭载人工智能功能,人工智能将从云端到端侧进一步扩展,推动智能终端与AI加速融合。
“四端一体”
能否打造硬件生态?
基于对上述大趋势的判断,联想中国面向个人和家庭消费业务的战略,也并不局限于AIPC,而是升级为“四端一体”战略。
从AI PC扩展至AI平板、AI手机和AIoT四类终端设备,也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四类智能终端。
张华讲道:“天禧AI生态内的设备间将具备互联互通、高速传输等能力,并且将升级为手势、体态、语音等全新的交互模式,过去的键盘、鼠标将成为辅助。”
不止联想,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苹果早就深谙生态的力量,用软件定义硬件,用生态定义产品,以移动端为核心带动PC、平板、手表、耳机等苹果全家桶的销量。国内华为也寄希望于通过硬件生态和鸿蒙系统打造的壁垒,互联互通之后创造更多可能。
据《IDC 2024年中国智能终端十大洞察报告》显示,中国市场上搭载AI功能的终端设备将超70%,AI终端占比将达55%。
不同的是,联想认为串联起生态的并不是一套系统,在AI时代,打造个人智能体,才是串联起四端设备的核心,依托伴随态主动服务,将用户的需求以更小的颗粒度进行细分并高效解决;同时在不同设备上的需求也可以跨端任务穿梭,打破传统设备的限制,让四类终端的使用体验融为一体。
联想将其命名为“小乐同学”。在多终端的环境下,利用大模型强大的推理能力,结合个性化私密知识库和丰富的插件应用,小乐同学能时刻伴随和主动发挥作用,通过环境感知和多模态的方式,实现与人、其他终端甚至其他智能体之间的交互。
事实上,大模型火爆之后究竟该驶向何方,Agent(智能体)几乎已经成为了一个确定性的方向。以人来类比,大模型是大脑,提供的是智力支持,一个人想要完成目标,光有想法和能力不行,还得做出行动,而中间能够搭起想法到目标之间的桥梁,就是Agent。
可以说,Agent是入口,能够串联起智能化的能力,也是大模型能力外显的核心方式。未来,Agent既能提效,也是生产力,这也是国内外如此看重Agent的原因。
对比之下,参考外界“散养”的智能体,联想的硬件生态让小乐同学更有的放矢。
首先,小乐同学能够将复杂任务拆解成多个子任务进行链式处理。比如当要出差时,“小乐同学”会将“出差”这个需求,拆分成订机票、订酒店、安排接送机等多个任务,不需要再逐一费心,“小乐同学”都可以帮助解决。
而要完成这样的多任务,就需要小乐同学支持跨端任务穿梭,比如在手机上生成PPT框架,在PC端直接调用此框架,进行快速编辑制作。
对于开发者而言,小乐同学更是一个“超级入口”,直通联想庞大的用户群体,无论是AI原生应用还是小程序,都可以精准的通过小乐同学推送给需要的用户。
事实上,“四端一体”的背后,是联想近年来,基于“端—边—云—网—智”新的IT架构和全栈的智能布局,构建“设备+云+服务”的全新场景体验,具备互联互通、主动服务、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等特点。
AI原生应用,谁来落地?
有了硬件生态和“四端一体”战略,最终,需要AI原生的应用生态来落地。
如何打造AI原生的应用生态,是所有AI公司都在思考的问题。而开放,无疑也是最核心的关键词。
OpenAI发布了“GPTs”,让每个开发者基于GPT打造原生应用,短短两个月内,便有超过3万个GPTs火速诞生;国内互联网公司首先将自己的应用进行了革新,也通过AI框架和资源扶持,共同构建开放的AI应用生态。
“未来2-3年,AI应用将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现有应用也将逐步AI化。在AI会议、AI课堂、AI游戏、AI日程管理,以及AI换机等方面,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体验。”张华讲道。
联想的似乎更加明确,即围绕着个人智能体来建设AI应用生态。以小程序应用为载体,在多端互通,一次开发即可,避免重复开发成本的同时,有更多的流量入口。
联想消费互联网服务事业部总经理陈学桂表示:“未来将在原有的联想天禧生态基础上,新增加跨端的智能体小程序生态,让开发者能够快速接入天禧AI生态四大终端。”
据介绍,联想将为开发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开发工具、从代码编写到变现分成等服务,相比于其他生态,联想背后有超过2亿注册会员作为存量用户,7000万生态月活设备,供开发者进行冷启动。
不少开发者对光锥智能讲道:“做AI应用开发,第一困难的是工具链,生态不互通给了很大的开发难度,在多个工具之间游转不仅浪费时间还要不停备份,增加成本;第二是应用没人用,即便有场景,但如果不是大厂主推或者有噱头,用户根本不知道。”
在联想生态内,似乎可以初步解决这些问题。不同于微信小程序完全去中心化的生态,开发者必须通过自运营才能获取流量,没有生态扶持,且冷启动周期长,前期也很难坚持。
事实上,这种思路值得参考,最近王小川和李彦宏都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大公司的做小创新,小公司做大创新。受限于体量庞大,大公司往往只能小步迭代,真正的创新经常发生在创业公司和新团队中。
或许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思考,联想以平台之力,自己通过小创新为大创新提供土壤,以巨头之力培育创业公司,最终,在一个全新的AI时代中,再次撕开一道裂缝。
原文标题 : 联想,用PC抢AI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