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格威:眼科AI这口井怎么深挖?
相较于大多全病种、不断拓展产品线,寻找更多营收增长点的公司,专注单一病种的比格威显得有些独辟蹊径。但在陈新建看来,深挖眼科AI这口井要做的事情就不少,眼科产品也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2011年,远在大洋彼岸的陈新建就开始从事眼科领域的研究;2012年,陈新建带着海外的经验回国拉起了一支四十多人的队伍,组建医学影像分析与处理实验室,从事眼科方面的研发;2015年,从实验室走向创业,比格威正式成立,专注于眼科AI。
时间转眼就来到2018年年中,比格威已完成由翔石资本投资的3000万元A轮融资;据比格威副总段戈透露,B轮融资已在2018年11月份提上了日程;2018年12月底,比格威的双模态眼科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MIAS获得CFD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近日,亿欧大健康走进比格威,与现任比格威董事长陈新建和副总段戈探讨了比格威这三年的发展以及行业思考。
眼底彩照结合OCT,“深挖”眼科AI这口井
相较于大多全病种、不断拓展产品线,寻找更多营收增长点的公司,专注单一病种的比格威显得有些独辟蹊径。
但在陈新建看来,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口,还是人们身上唯一能够直接看到血管的器官,通过眼睛除了可以看眼睛自身的疾病,还可以看到心血管疾病、脑部的神经性疾病,大概300余种,现在比格威实现了20余种,深挖眼科AI这口井要做的事情就不少。
成立三年来,比格威先后推出了MIPA眼科影像处理与分析科研软件、MIAS眼科疾病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和眼查查智能终端。其产品均采用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和眼底彩照双模态影像人工智能,区别于单纯的眼底彩照人工智能。从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实现飞越,从一张眼底彩照到128片子,并将原本的平面OCT切片还原为3D效果,实现自动标注病灶,出具量化分析结果,可诊断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黄斑变性、青光眼等近二十多种高发眼底疾病,在诊断疾病数量、诊断准确率上有所提升。
段戈介绍,比格威现阶段将产品的落地场景重心放在医院。他认为,不管最后是做to C的产品,还是to B的产品,基础一定在医院。因为医疗最大的价值在临床,从临床前疾病的早发现,到临床疾病治疗和治疗后管理都同等重要。但如果产品只是处在核心价值外围,就会伴随着风口的消失而“死掉”,与前几年火爆的互联网医疗如出一辙。
那么第一步,段戈认为,要为医院或医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他以不久前获得二类证的MIAS为例。无论对于三甲医院等顶级医院还是基层医院,该软件都有其“用武之地”。对于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等顶级医院来说,段戈指出,该软件自动标记病灶并给出量化指标的功能大大提升了医生效率,同时降低了误诊率,给予医生更多时间与病人进行交流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对于基层医院而言,MIAS旨在赋能基层医院,弥补基层医院医生资源不足和水平不高的短板。
陈新建表示,由于眼底彩照拥有约十万幅眼底彩照开源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搭建图像识别系统相对容易,导致眼底彩照AI赛道异常拥挤。但对于医生的日常工作中要起到更强大的辅助作用则需要OCT数据的加持。市面上没有开源的OCT数据集,通过前期的科研积累和医院项目,其产品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做完院内场景,比格威的下一步是打通院内场景到院外场景,实现报告互认。其主要产品之一眼查查智能终端就主打院外场景,针对各大商场、写字楼和体检中心等地。据段戈介绍,比如医生同样在用这套系统来看片子,那么将来比格威在发展院外场景的时候,患者在院外做筛查的片子就会水到渠成得到医院的认可,打通整个医疗服务环节。目前,比格威在全国建立了12家示范中心医院,为未来实现报告的互认进行铺垫。
医疗AI的价值更多在于基层医院
其实,相较于三甲医院,医疗AI的价值更多在于基层医院。
从眼科的角度来看更是如此。首先,居高不下的眼科发病率却与当前稀缺的眼科从业人员形成矛盾。据卫生部统计,眼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干眼症发病率37%;飞蚊症发病率为35%;青光眼60岁以上发病率为15%。而据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公布,中国眼科医生从业人员仅有3万6千多名。其次,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8》统计,由近年我国城市/农村地区眼科医院数量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地区眼科医院数量增长较为缓慢。
段戈认为,对于患者来说,看病是刚需,但基层医疗发展更为缓慢,主要的原因是医生水平不高。所以,不管是对眼科还是其他科室,若能将AI技术赋能基层医院,让其具备一定的诊断能力,大多疾病就能在基层早发现早治疗。一来,减轻患者看病的舟车劳顿;二来,缓解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状况。
话虽没错,人人都知道基层医院对于医疗AI绝对是蓝海市场,为什么迟迟不见落地?分析来看,首先,对于基层医院来说,由于成本的原因,很多医疗硬件无法购买,更不用谈软件的购买;其次,基层医院设备有限,软硬件的匹配程度也是问题。
段戈认为,就眼科而言,基层医院是很好的落地场景,眼科设备小型又较为便宜,目前软件也实现了大多数机器的匹配,最为主要的是受限于医生诊疗水平,而机器本身又不会解读数据。此外,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OCT不仅有助于临床治疗,还可以为医院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绝大部分省份里,OCT在医保里价格不低,比如说江苏,加上打印费,其客单价300多元。一个进口中档OCT机器成本为六七十万元,只需保证日均患者量10到20人,医院不出两年便收回成本。从这方面来说,对于AI技术赋能的OCT,基层医院的购买动力较强。
此外,他们的产品一开始就将重心放在基层医院,还在于看中了基层医院医生的耐心。段戈说,一个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必将经历“阵痛期”,比如早期诊疗的不准确、无法嵌入正常的诊疗环节等等。对于三甲医院医生来说,低版本的产品还不如自己诊断准确快捷,放在医院“吃灰”也就成为常态,而基层医院医生受限于自身诊疗水平,便较为耐心陪伴产品成长,把粗放版本的产品不断打磨到完美形态。
据陈新建介绍,目前MIAS已经在全国30多家医院投入临床使用,预计明年将突破200家。此外,比格威也已经开始为MIAS申报三类证,并将一直保持MIAS的高频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