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落地加速后,百度的两个“改变”

资讯 3年前
619

文 | 曾响铃

来源 | 科技向令说

在经历过去一年股价的大幅度上涨后,百度在港股发出招股书引起广泛关注。

显然,这次百度“回来”,身上所带的绝不再是过去那种资本市场定位,回港某种程度上也是一次全新的企业价值重估机会——虽然百度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并未中断,但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看,是时候有一个新的“百度”了。

而这个新,毫无疑问体现在AI加速落地后,百度这家企业藉由AI所获得全新发展动能以及更充分的资本想象空间。

越是在一个大小企业纷纷标榜AI的年代,能够真正把AI落到实处,产生商业价值以及行业影响力,就越显得弥足珍贵。大热的“国内AI第一股”概念不仅是资本市场对百度的赞许,也表达了在平台与生态力量下推进AI落地所能带来的领先优势。

而这一切,要从百度的“改变”开始说起。

AI落地加速后,百度的两个“改变”

在AI加速落地的过程中,百度呈现出全新的资本形象,表现为两大“改变”。

首先,是可预期的营收结构长期改变。

在2020 Q3财报中,百度首次披露核心非在线广告收入(包括AI+云),彼时,百度在财报中称“得益于智能云业务收入攀升”,这块收入在季度实现了29亿元的成绩,同比增长14%;

而到了上个月发布的2020 Q4财报中,百度透露非广告收入已经达42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52%。

可以看到,百度的营收总盘子在不断扩大,连续四个季度超市场预期,与此同时,与AI相关的非广告收入实现了更快速地增长。

在一个总体增长的营收盘面中某部分业务增长更快,这会形成典型的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现象,如果该部分业务恰好符合市场长期需要,这就意味着营收结构在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变,同时不以牺牲旧有业务的成长性为代价。

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是长期性的,形成了可见的趋势,在AI通过智能云业务等加速落地后,资本眼中百度正在营收上摆脱那个“旧百度”,这也为回归港股创造了绝佳的契机。

然后,是资本认知的根本性改变。

过去一年时间,百度股价经历翻倍式的大幅度增长,按照资本市场的“技术语言”,是所谓的“低估值向上修复”,市场对百度AI业务的预期发生改变。

而其直接动因在于营收数据的优良表现,在2020 Q3财报发布后,为百度AI业务现单独估值的券商数量明显增加,例如为智能云业务估值的券商由3家上升至14家;到Q4财报发布前,有女版巴菲特之称的凯瑟琳·伍德救已经持续买入百度股票,并在2021年多次加仓。

可以说,不断改变的营收结构促使华尔街改变百度估值公式,AI价值被重视,百度价值被重估,价值投资网站Guru Focus甚至直言不讳百度“在2021年将会利用其强大的技术基因及打造的行业壁垒,在目前最为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破”。

我们看到,过去百度一直通过各种手段试图扫除盘亘头顶的“卖广告公司”的刻板印象,而当AI加速落地,并最终反映到营收数据和营收结构上时,资本才真正转过头来认真审视,并惊呼这是个被低估的优质标的,可见实打实的AI落地能力才是促使新的资本认知形成的根本支撑。

事实上,从国际科技巨头的转变来看,这种现象同样发生过。例如,当初微软在PC操作系统之外开辟云计算业务后,外界对微软掉队的质疑迅速消散,资本对微软这家企业进行了全面价值重估,2016年前后,微软股价迎来爆发;另外一个巨头亚马逊亦是如此,远超万亿美元的市值,与亚马逊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业务转型有直接的关系。

未来,资本市场行情可能瞬息万变,但是对于百度的基本估值框架与投资者认知已逐步形成。

不只有商业价值实现,关于“AI落地”这件事百度还有三个注解

AI落地带来商业价值造成营收结构的变化,继而引发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这是一个已经非常清晰的逻辑链条。

但是,这不代表仅仅可以用“商业价值实现”就能说明百度AI落地的一切,它只是一种结果,在这种结果背后还有百度为AI落地建立的三个体系化的注解,它们让雄心勃勃的百度回归港股更有“基本面”上的底气。

1、过去有名:前期积累彻底扭转业界认知

AI落地的前提是技术经过了充分的积累,已经走出实验室可以创造现实价值。

对AI企业而言,这其中有个博弈:积累的时间越长,AI释放的价值越显著,但是企业承受的压力也越大。

这个时间,百度选择了超出一般企业承受能力的“10年”。

自2010年进军人工智能后,百度的总营收已经增长了14倍,但是,其研发费用却增长了超过25倍,到2020年,百度核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达21.4%,研发投入强度位于中国大型科技互联网公司前列。

其结果,是百度已连续三年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方面蝉联中国第一,AI开放平台汇聚开发者数量达265万,成为中国领先的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此外百度还在积极布局量子计算、生命科学等前沿基础研究。

这些,当然成为百度AI落地的技术能力支撑。

但是,一个必须关注的事实是,尽管我们常常称百度过去长期的技术积累是处于“隐忍期”,大量投入而少有商业回报,而事实上,这段时间不能说没有“商业贡献”,长期的技术形象树立,让百度AI一旦落地就会产生更值得信赖的市场认知,而这是赢得客户选择的重要参考标准。

2、现在有实:第二增长引擎深沟固垒

AI落地带来商业价值,进而推动营收数字增长,但营收≠基本面——业务究竟做得怎么样,有规模化发展、体系化构成、竞争壁垒等一系列参考因素,这些某种程度上同样是考验AI落地的“标准”。

在百度2020全年及Q4财报中,承载百度AI的智能云被明确定义为“中长期增长第二曲线”,官方公布其季度营收同比增长高达67%,年化收入约130亿元,这是AI落地的规模化表现;

借助百度云,百度大脑能力通过开放,已经对外应用于互联网、工业、农业、金融、城市、医疗、能源、教育等诸多行业,实现多行业的全面渗透,不存在单一场景的结构性风险,这是AI落地的体系化表现;

2020年年底IDC的《中国人工智能云服务市场研究报告(2020H1)》报告中,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排名中国AI公有云服务市场第一,加上过去10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商业层面的市场相对优势已经形成,护城河既宽且深,这是AI落地的竞争壁垒建立的表现……

可以发现,经过多年经营,百度现在的AI落地绝非只有可观的营收数字,第二增长引擎已经具备了闭环的要素集。

3、未来有续:机制优势与市场突围实现长期协同

拥有了当下的基本面后,考验企业的是它是否有让AI落地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的某种机制化能力,用官话说,即所谓“长效机制”。

事实上,如果单独来看,在智能云这个领域,微软、亚马逊在体量上都十分庞大,而在AI技术层面,谷歌、facebook则处在全球领先位置;如果非要比较,百度未必有胜算。

但是,当云与AI充分融合推动AI落地及云计算快速发展,百度的云智一体就占据了独特的优势,通过这种独创的“机制”,百度AI在业内率先打通了一条让技术可以源源不断输入到产业创造现实价值的协同化通路。

可以看到,在已有的“基本面”之上,百度AI落地通过这个机制不断滚动向前,签署“大单”是典型表现,最近的,就有百度与华能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要“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和能源电力产业深度融合”,以及百度与成都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要“共同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此外,百度在底层硬件方面也有了快速进展,近期与TCL合作后,主要面向智能语音的鸿鹄芯片实现了量产。

不光如此,百度与既有合作伙伴的合作也持续深化,例如最近就中标了浦发银行一个AI能力建设项目。

在全球范围内,都看到中国AI落地速度明显占据优势,但中国的云计算与AI技术与欧美只是并驾齐驱的关系,这背后可能仰仗的就是云智一体这种独特的机制做法,它让AI落地不仅有当下的基本面,更有未来的领先优势。

平台化、生态化的能量,才能成就“国内AI第一股”?

分析了百度本身如何以AI落地获得市场认可,回到资本市场,横向来看,在众多AI企业(有些已经上市)中,为什么只有百度被认为是“国内AI第一股”?

现在来看,这个概念绝对炒作,它之所以现在才出现并被放到了百度的头上,与百度加速AI落地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唯一具备平台化、生态化能量有直接关系。

无论是技术沉淀与积累,还是现有市场基本面,亦或是面向未来的长效机制,百度在推进AI落地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其他单打独斗的AI企业难以企及的平台化、生态化的体系——有成熟的合作伙伴,有不断贡献技术创新的开发者,有稳定且不断扩大的客户群体,有面向AI领域的长期影响力……

这些意味着百度在AI这件事上更具长远发展性,能够从行业角度去正在代表AI磅礴的未来,而不太可能昙花一现,也不会是某些AI企业只有概念下吹起的泡沫就赶着去上市融资。

退一步说,即便从AI发展短期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投入来说,具有MEG这个现金牛事业部的百度,在技术信仰下也更有能力持续加大投入,推动AI业务走得更远、更稳。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次能够真正代表AI领域前行,并已经在AI落地方面取得体系化建设成果的百度,获得“国内AI第一股”的普遍预期也并不意外了。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中国经营报》《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报刊、杂志特约评论员;

5钛媒体、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