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被减持背后的冷思考
据联交所近日披露文件显示,阿里巴巴于7月6日在场外出售约5.574亿股商汤股份,每股平均作近1.82元,交易总价值约10.1亿港元。此次减持后,其对商汤的持仓比例由5.29%降至3.15%。 这不是今年阿里第一次减持商汤
据联交所近日披露文件显示,阿里巴巴于7月6日在场外出售约5.574亿股商汤股份,每股平均作近1.82元,交易总价值约10.1亿港元。此次减持后,其对商汤的持仓比例由5.29%降至3.15%。
这不是今年阿里第一次减持商汤。今年4月至6月之间,其还曾有数次减持披露。
如此大规模的减持在资本市场并不常见。尤其在基于生成式AI技术崛起的大模型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商汤作为人工智能行业技术储备最为深厚的公司之一,价值不言而喻。
今年上半年,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商汤的价值尚未充分得到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减持商汤看起来不是明智之举。
既然如此,减持商汤的背后有哪些考虑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当下商汤真实的价值?
/ 01 / 股东减持背后,未必不是机会
之所以市场如此关注这事,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减持规模不小。单单7月6日那笔减持就超过10亿港元,远远超过商汤的日均成交量。二是减持频次高。
与此同时,今年阿里经历了一轮组织架构变革:在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并分别成立董事会,或将独立上市。
因而市场将注意力放在阿里的投资战略变化上。除商汤外,其还曾在4月减持光线传媒,之后也退出了光线持股5%以上的股东行列。
作为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每累计卖出1%都要披露持股变化,这对于市场情绪会造成负面影响。对于双方而言则将是一副“双输”的局面。试想一下,如果市场一直对商汤存在减持的预期,就会压制其估值,导致股价长期偏离企业真实价值。
此外,从本次减持的交易方式上看,阿里走的是大宗交易,而非直接在二级市场出售。这也说明:阿里找到了合适的买家,有大资金看好商汤科技并进入。
一个很好的证明是,7月4日商汤出现了大额成交,说明有投资人在主动大手笔买入商汤。有市场解读称,或有知名大户基金接货,有望提高市场对商汤后市预期。
国外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其Claude模型被视为OpenAI GPT-4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媒体报道,成立一年不到的Anthropic,估值已经接近50亿美元(大概390亿港元)。
再看商汤,近日公布了自研中文语言大模型“商量SenseChat 2.0”在MMLU、AGIEval、C-Eval三个第三方权威评测基准的成绩,均领先ChatGPT,也是国内第一家有此成就的公司。而商汤目前市值640亿港元左右,当中还包涵了170亿元净现金,投资价值不言而喻。
从当下来看,阿里的减持还是造成了商汤的股价波动。但对投资人来说,这未必不是机会。因为市场短期的负面消息,往往会放大投资人对于优质公司的恐惧,但同时也给聪明投资者创造了低价布局的机会。正如“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所言:“短期而言股市是投票器,长期而言股市是称重机”。等待价值回归则需要投资人的定力和耐心。
/ 02 / 商汤AI价值几何?
长期来看,商汤的价值最终取决于AI商业化的成果。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大部分人对商汤的印象仍然停留在技术实力层面。
数据也能印证这一点。截至2022年,商汤科技及联合实验室在全球计算机顶会发表了超过800篇学术论文,荣获70多项世界冠军,专利资产总数达12502个(截至2022年6月30日)。
商汤也是率先发布AI大模型的厂商之一。今年4月,商汤发布了“日日新 SenseNova”大模型体系,以及旗下中文语言大模型应用平台“商量”、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如影 SenseAvatar等多个应用。
在7月的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商汤又对“商汤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体系进行了多方位的全面升级,以及在该体系下的一系列大模型产品更新和落地成果。比如,商汤商量SenseChat 2.0版本突破了大语言模型输入长度的限制,并推出不同参数量级的模型版本,可适配移动端、云端等不同终端及场景的应用需求,降低部署成本。
不仅发布得早,更重要的是,商汤在大模型应用落地方面的探索也远远领先于行业。
目前商汤AI大模型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自动驾驶等领域。在智能座舱里,商汤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模态融合,提供专属个性服务;同时还通过大模型强大的环境理解、逻辑思维和内容生成能力,打造更懂用户的“车舱大脑”。
在近期的CVPR 2023中,商汤及联合实验室提出首个感知决策一体化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UniAD,开创了以全局任务为目标的自动驾驶大模型架构先河。基于此,商汤打造车路云协同的交通体系,凭借多模态多任务通用大模型开发路侧视觉感知大模型,结合琼宇2.0及格物2.0构建智能交通孪生与仿真,并利用商量2.0的感知推理和人机交互能力推动车路云共同向大模型对话式交互的演进。换句话说,商汤在大模型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从技术层面转化到应用层面。
商汤在大模型领域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应用层面,还有算力。在AI科技公司里,商汤是为数不多有能力布局算力的公司。不论是在智算中心面积,还是在算力规模层面,商汤均处于领先定位。
从2016年开始,商汤累计投入百亿打造了算力、平台和算法一体化的人工智能底层基础设施SenseCore AI大装置,并在上海临港建成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商汤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包含27,000块GPU,算力规模已经达到了5000PFLPOS,可最多支持20个千亿参数量大模型(以千卡并行)同时训练,最高可支持万亿参数超大模型的训练。
在AI领域,算力相当于新时代的能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算力决定了市场的竞争力。用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的话说,“算力是整个模型能力的表达,等于算法或者说大模型的参数去乘上它所处理的数据量。大模型时代参数越大,乘上的数据量越大,所需要的算力就越大。”
无论是大模型率先落地,还是差异化的算力优势,都帮助商汤在这条演进之路上大步向前。
/ 03 / 资产定价不同频背后的预期差
纵观今年以来,受港股市场大环境不佳影响,商汤在港股的表现平平。这与A股AI资产的一度火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申万一级31个行业中,通信、传媒、计算机行业涨幅居前,分别上涨50.66%、42.75%、27.57%。其中,AI+概念股独占鳌头,包揽了涨幅前十名中八个席位,涨幅最多的联特科技甚至涨了768.83%。而在港股市场,作为AI领域的纯正核心标的,商汤却似乎被市场忽略了。
抛开两个市场环境不同的原因,商汤的TO B也是重要原因。
从目前看,商汤AI大模型应用场景大都在B端。商汤选择B端破局大模型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公司过去积累的客户和场景经验更多集中在B端,能够直接复用到大模型应用上;另一方面,相比于C端,B端应用的商业化逻辑更为成熟。
由于场景原因,用户往往很难直接感知到商汤AI大模型,因此很容易忽视其价值。后续随着商汤大模型相关应用逐渐开放,或将带来更多的商业化价值和想象空间。
国联证券研报表示,随着MaaS(模型即服务)逐渐成为行业共识,MaaS有望形成独特的商业模式,通过调用大模型接口直接形成面向用户的产品和应用。商汤科技强大的技术领先优势有望为公司带来更多商业价值。
尽管大众感知略显迟缓,但从市场层面看,商汤在港股的品牌知名度与投资价值仍在持续获得认可。就拿流动性来说,今年以来商汤的港股成交量表现突出。今年以来,商汤在港股的累计换手率高达212.63%。
某种程度上说,商汤股票良好的流动性不仅是其资产在市场中变现能力的反映,同时也是其价值深受资本市场认可的直接体现。
除了高流动性外,商汤也正在成为港股科技领域不可动摇的核心资产。继去年被纳入港股通后,商汤再度入选首批“双柜台模式”证券名单。
无论是纳入港股通,还是入选首批“双柜台模式”证券名单,都意味着商汤已经成为港股在高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标的,不仅将进一步提升商汤在港股流动性和成交活跃度,也能吸引更多国际资本的关注,提升产业竞争力。
如今,AI的奇点已经降临,大模型引领的经济新周期变革正在徐徐展开。捕捉大模型时代下的核心资产,是每个投资人通往新周期所须搭乘的那辆时代列车。而在通过新时代的列车里,商汤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原文标题 : 跑在“黎明前”?商汤被减持背后的冷思考